当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03:18 光明网-光明日报 | ||
“志愿者”这个词日渐势隆,成为最具风格化的一种称呼。如今,去西藏看高原红已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创举,真正能引起人群惊呼的则是“和聋哑儿童共度周末”。志愿服 务、做义工这些曾经冷僻的角落,忽沐一夜春风,遍地姹紫嫣红。可以预见,志愿者将成为最时尚的“职业”,直至零八年奥运迎来它的黄金时代。也许,时尚与流行总有过时、退色、陈腐的一天,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却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正如“全球志愿者宣言”里所言:志愿服务是公民的基石。因此,志愿服务之于我们不应是心血来潮的冲动,不应是趋利从众的跟风,志愿服务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深植于这个社会的骨髓,流淌进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有人说,判断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不在于它有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它有多少义工。当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也许就是我们所生活的城市真正进入文明的标志。 当然,要想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不得不面对种种扑面而来的问题。比如,要培养全社会对志愿服务的正确认识。志愿服务不只是慈悲为怀,乐善好施,像宗教修行那样单方面的施予;志愿者不是“廉价劳工”,只为了减轻某些专业人士的负担;志愿服务不是有钱人茶余饭后把玩的兴趣。志愿,意味着主动承担某种责任和使命,强调奉献精神与实现个人价值的主动结合。当志愿者在感动别人的时候,也被别人感动着,这种感动是可贵的财富,将培育起一代人的共同价值观。 志愿者不计报酬,但仍需要庞大的经费保障他们的生活,解除其后顾之忧。然而,目前除像“大学生西部志愿者计划”等少数项目由国家拨款外,大部分的志愿服务无法得到长期有效的资金支援。如欲提供更全面的志愿服务,需要政府总体规划,或通过设立新的义工、慈善法来保护志愿行为,或通过税收的方式让其他机构来捐赠,以及建立相应的基金会。另外,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回报措施方能使志愿服务细水长流。日本政府给派往国外的志愿者一定的生活津贴、医疗费、保险费等。韩国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被计入学分,占高中成绩的20多分。诸如此类的制度措施在我国都有待完善。 当人们习惯性地自叹人生的苍白时,忽然间有人吆喝了一声:“做志愿者去!”这是多大的幸运!也许正如诗人井上靖所言:或者无须如洪水一般,浩大、激荡,只愿能力所能及地发自己的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