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颐园里的情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04:0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颐园里的情味
饶宗颐近影新建的饶宗颐学术馆已告落成,饶宗颐先生自己取了一个颐园的名字。园为潮州民居格局,糅合了园林的一些元素,并且象征性地仿造了饶宗颐故居莼园的亭台、石桥、荷塘,设计者煞费苦心,饶先生大概可在园中找回童年的某种情味了,这位学界的大师级人物不正是在莼园中走出来的吗?即藏书十万卷的天啸楼,那诗人们经常聚会饮酒赋诗的饮光阁和盟鸥榭,以及那些山石楼台、花草杂树,不也曾经濡养过他幼小的心灵吗?

  饶宗颐先生的尊人饶锷先生在《莼园记》中称:“立身处世,以学为本,舍此而求树立、固未由也。”饶老先生是一位商人兼学者的人物,他把学问当成人生的最高境界,而饶宗颐先生的一生正是固守这一警训,才成就了一代鸿儒。我想颐园的布置也真的不容易,以饶先生的渊博,要在一园中有序地分类,介绍先生的学术风貌,不费点心思还真不行。季羡林先生曾把饶氏的学问归为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金石学、书画九大门类,饶先生仍觉得不大满意。这一次颐园的陈设,重新归为甲骨文、简帛学、经学、礼乐、宗教学、中外关系史、敦煌学、潮州学、文学、诗词学、楚辞学,加上专室陈列其书画作品,这样的展示似乎要完整一些。当然对饶先生这样的通才要作出明晰的界定,是有难度的。饶先生就曾风趣地对笔者说,他是无“家”可归者,这句话换在别人的口中会让人觉得过于自夸,而放在饶先生身上却非常恰切。

  饶宗颐先生最大的特点是学术与艺术并进,互为参悟,他在学术研究上闪烁出的火花往往来源于艺术上的体悟。多年前我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这个问题,饶先生说这个问题十分要害,大家都在做理论研究,但没有自身的实践,有些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他说有一位美学家,国内好多大学都用他的教材,他甚至套用西方的美学理论来讲书画,这些理论看起来似乎不错,但实际创作中却很难体会到,理论家本身艺术体验的缺憾往往导致学术观点的偏差或流于玄虚。

  在《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论文集》这部千万字巨著中,有不少是带有文学色彩的序跋、题记之类的短文,以他古文的功力也当不让前人,钱仲联先生在《固庵文录》序中说,选堂先生既有王国维、陈寅恪融贯欧亚之长,而又精通梵文,深究佛学,更非二家所能及。至于文章,二家更将敛手。说先生的文章能以古茂之笔,抒新纪之思,“兼学术文美文之长,通中华古学与四裔新学之邮”,较之前代诸家,譬如积薪,后来居上。评价很是允当。艺术于饶先生不只是余事,他有别于一般学人正在于他拥有一颗艺术诗心,这是学术的灵魂,是一位大学者的人文情怀的完美表露。

  先生的学问是玩出来的,更是养出来的,舍去这么一点情致,未免枯硬。近十年来,饶先生更倾心于书画,我总觉得,他的书画是他文化垒积的表征,用书画家去看他,便显浅薄。他化用陈寅恪自言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称自家的画为不古不今之画,不古不今,谓能稍出新意。关山月曾在饶先生一幅画的题识中称先生的画有“士”气,饶先生引为知音。“士”气,正是学者画之可贵者,也是中国画之最难得处。饶先生的书画熔铸古今,无所不涉猎,既显前人血统,又处处有自己影子,已进入通会之境。我曾拜读过他的《论书次青天歌韵》,这一洋洋数百言的论书长诗,长逾三丈,字作行草,体近王觉斯,极其恣肆苍润。饶先生时客法国巴黎,闲时抚琴咏吟,一天突发灵感,成此巨作。饶先生晚年像这样的鸿篇佳构不在少数,他是有意要在气势上跨越前代的。“狂来笔力如牛弩”,前贤如见此老,也当拊掌称庆。

  饶先生的艺术已跟他的学问人生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他的作品彰显学者的文化气息和精神气质,足以烜赫今古。

  颐园,作为饶先生学术人生的载体,它给人留下的将会是无尽的情味。

林桢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