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25年风雨姐妹亲如家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04:50 深圳商报

  1982年,三部大巴将100名梅州小姑娘送到蛇口,打工生活使她们结下深厚情谊

  25年风雨姐妹亲如家人

  在本报“寻找25年前的打工妹”活动中,记者获知当年在凯达玩具厂打工的一批来自梅州的姐妹,现在有一部分仍生活在深圳,坚持每周聚会一次。记者拨通了姐妹们的电话

,她们爽快地邀请记者参加她们的聚会。于是,12月23日和24日两天,记者先后在福田、蛇口,参加了凯达姐妹们的聚会。

  当年凯达的姐妹们,你们是否还记得她们的名字?她们是黄文姬、叶媛、杨燕玉、谢雪萍、曾红、李启金、钟宝珍、刘秀娜、曾苑芬、黄小莉、程曼秋、邬就香、舒小云、钟玉玲。

  远离家乡赴深打工

  说起当初来深圳,凯达的姐妹们几乎都有共同的经历,梅州姐妹也不例外。曾红说,1982年,她们大多数人刚高中毕业,由于那个年代能考上大学的人凤毛麟角,高考落榜的年轻人一下子成了待业青年。那时,她们家中的居委会也贴出了蛇口工业区的招工启事,两条路摆在了梅州姐妹的面前——要么复读,要么到深圳打工去。

  黄文姬说,她知道自己即使复读一年,考上大学的机会还是很小,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到深圳打工。经过严格的笔试、面试,在两千多人中,近百名俏丽聪明的梅州女孩脱颖而出,在当地劳动局的组织下,女孩们乘坐三部大巴车,在颠簸中浩浩荡荡地进军蛇口。

  没料到,大巴车行驶至兴宁时,其中一辆大巴翻车了。当天,受伤的姐妹被送进当地的医院治疗。当晚,梅州劳动部门工作人员问她们是继续前进还是返回家乡,姐妹们热情高涨地说:继续前进!就这样,除了个别受伤回老家的姐妹,大部分姐妹来到了蛇口。

  三种方言难沟通

  初到蛇口工业区,工厂周围荒凉的环境、工厂宿舍恶劣的生活条件,让这一群即使遭遇车祸也不回头的梅州姑娘很失落。她们说,大多数姐妹流着眼泪度过初到蛇口的每一个夜晚。

  但也有比环境更让梅州姑娘难受的,是语言障碍。由于当时普通话没有普及,凯达厂又是港资企业,上至老板,下至工头,都说着流利的粤语和糟糕的普通话。

  姐妹们说,梅州姑娘和汕头姑娘既听不懂也不会讲粤语,始终无法融入凯达厂说粤语的管理阶层。谢雪萍说,她们有时候找到工头说事情或是请假,一张口就是普通话,部分香港工头听烦了,就会笑话她们说:“她们又在‘煲冬瓜(普通话)’了。”韶关和肇庆的姐妹会说粤语,领班和组长多由她们担当,而梅州和汕头的姐妹都躲着港方工头,尽量不和工头讲话。

  如今,20多年过去了,姐妹们都能说地道的粤语和流利的普通话了,当年语言的尴尬,现在说起,感到很好笑。

  为请假用尽各种借口

  杨燕玉说,打工生活忙碌又单调,当时的通讯又很落后,写信,成为打工妹感情的唯一寄托。宿舍没有书桌,每到不加班的夜晚,宿舍里的姐妹就会在床上支起小木板,或是直接把信纸垫在泡沫板上,伏案写家书。

  说起当年在凯达最艰难的事情,不是加班,不是用凉水洗澡,而是请假。因为请不下假,姐妹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她们向记者讲起当年的笑话。叶媛说,为了请假,姐妹们都是先给家里人写信,让家里人给工厂发来电报,说家里有亲人病重或是已经病逝,让她们回家。姐妹们再拿着电报找工头请假,请假的理由不是外公去世就是奶奶病重,都是家里去世多年的亲人,有时候一位已故亲人还要反复用上很多回。叶媛说,“港方的工头也不傻,他们看到电报也经常问,‘上次不就是这位亲人去世吗?怎么这次还是他’。我就搪塞他们说,‘上一回是病重抢救回来了,这一次真的要死了’。工头有时虽然很清楚我们的小把戏,但最终还是批准了。”叶媛这么一说,姐妹们早已经笑得人仰马翻,因为大多数姐妹都用过这一招,才得以请到假回家看看。

  难忘当年打工生活

  说起当年的生活,姐妹们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感受,概括起来:就是有苦有甜。苦的是,大家被加班加怕了,很多人简直受不了;甜的是,加班也为大家带来了高奖金,1984年,不少姐妹拿超产奖,奖金已逾千元人民币。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凯达的姐妹算是比较“富有”的。她们经常搭蛇口到深圳的中巴车,来到上步区那些常到香港倒腾货物的当地人家里购买生活用品、食品和衣物——“有无野卖”是她们最早学会的广东话之一。

  因为“有钱”,她们给家里买房子;她们用“代用券”买电视、冰箱、电风扇、电饭锅等罕见昂贵的电器……

  而今,20多年过去了,这些片段已经成为她们人生浓墨重彩的一章。

  姐妹亲如家人

  在凯达玩具厂工作几个年头后,梅州的大部分姐妹们陆续离开凯达,寻求更好的发展,仅有少数人留下来,直到凯达玩具厂1995年搬出蛇口。虽然姐妹们各奔东西,但当年的感情还是难以割舍,在蛇口的部分姐妹,最初坚持每年一聚;直至几年前,开始每周一聚,维系着珍贵的友情;蛇口以外的姐妹也经常聚会、见面、逛街。她们说,“姐妹们因为有共同的经历,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的生活,都可以互相说一说,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我们的感情经过20几年的积淀,早已如一家人一般亲密。”

  她们向记者讲述了各自离开凯达玩具厂之后在深圳的生活。她们有的自己创业,有的已经下岗,有的遭遇了感情的变故,背负着家庭和子女教育的压力;她们,并不是每个人都过得顺利、在事业上大展拳脚。姐妹们说,在过去20多年的生活中,她们更珍惜的是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今,她们都能开心面对每一天。

  期待姐妹再相会

  在参加她们的聚会时,记者带着多方搜集来的老照片给她们看。这些姐妹们看到这些老照片时,一个个如获至宝,叽叽喳喳地讨论起黑白相片中的人和事。

  姐妹们说,从《深圳商报》上看到“寻找25年前的打工妹”的活动,她们的心情很激动。她们还讨论过何时跟本报联系,没想到记者却这么快找到了她们。

  得知本报正在寻找并逐一走访当年凯达玩具厂的姐妹们,并将邀请姐妹们参加25周年聚会时,她们的情绪马上兴奋起来。当记者提及每一位已经寻找到的姐妹的名字,她们说“记得记得”,并从记忆里翻出各位姐妹当年的场景和闹过的笑话。她们说,本报的报道和记者的到访,勾起了她们对当年打工生活的回忆,酸甜苦辣,五味俱全。她们满怀期待,希望当年的姐妹们再相会,好好地叙一叙各自的生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