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2010年 武汉建成多层次路网系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06:01 长江商报

  “建设成理想人居,市民安居乐业;建设成魅力之都,吸引八方来客。”武汉市建委主任涂和平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这样描述武汉城建的“蓝图”。

  “城市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将出大手笔,促进武汉率先崛起。”涂和平说,“道路、桥梁、城中村改造、垃圾处理厂等建设将全面铺开。”

  涂和平谈到在交通方面,武汉市建委将加强环线与放射线建设,架起武汉交通主骨架;完善次干道和支路的建设,畅通城市的微循环;加强过江通道建设,使江南、江北的交通联系更加通畅;加强轨道交通建设,构建以轨道交通等为主导的公共交通体系;建成低耗费高效率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步行交通多层次一体化的路网系统。

  再修建550公里道路

  “到2010年,武汉路网平均车速将由每小时17.6公里上升到每小时23.3公里,每小时提高5.7公里。”武汉市建委主任涂和平说。

  据了解,到2010年武汉市将建成低耗费高效率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步行交通多层次一体化的路网系统。其中,再修建550公里道路,道路总长将由2005年的2300公里增加到2850公里、道路面积由4100万平方米增加到590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由9.2平方米增加到12.9平方米。

  “十一五”期间,除轨道站点和立交建设所涉及的人行过街设施外,还规划建设人行天桥和地道共30处,其中人行天桥22座、地下通道8道。

  环线+放射线架起城市骨架

  “环线和放射线,构成我们城市道路网的主骨架,‘十一五’期间武汉将架起交通路网主骨架。”武汉市建委负责人介绍。

  畅通内环:续建阅马场立交、岳家嘴立交,新建武胜路至京汉大道立交和傅家坡立交等。

  建设二环:主要建设珞狮路段、东湖路段、水东路段、二七路过江通道,同时对其他路段进行前期研究。

  贯通三环:“十一五”期间,三环线主要新建北环段(平安铺立交——三金潭立交)和东环段(老武黄立交——青化路立交);续建天兴洲长江大桥及两岸接线道路、北环段(三金潭立交——额头湾立交)和南环段(青菱立交——老武黄立交);改建西环段(汪家嘴立交——鹦鹉立交)。

  据武汉市建委负责人介绍,内环线、二环线、三环线分别联系三镇的核心片区、中心区、外围组团和开发区。他详细介绍到,其中内环线主要为武汉市的金融、商业中心区服务;二环线为减少中心区的过江交通压力和直穿车流而设置,主要为城市博览中心、高速铁路客运站、体育中心及城市新的商业区服务;三环线作为三镇货运主通道和入城的环路,减少主城区直穿车流,主要为联系各大工业组团及中小型经济开发区、新发展区服务。

  建设13条放射路

  “我们还将继续建设13条放射路,实现城区道路和快速出口路无缝衔接,这些道路建成后武汉中心城区与远城区之间、武汉与相邻城市之间沟通加强,增强武汉市的辐射力。”武汉市建委负责人介绍,“放射路的建设将促进8+1武汉城市圈的交流,推动整体经济发展。”

  按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将建设13条放射路,续建和改扩建金桥大道、青化路、拦江堤大道、解放大道上延线、解放大道下延线、珞狮南路等。

  此外为缓解武汉过江交通压力,“十一五”期间将建设二七路、青岛路长江隧道、江汉六桥,开展鲇鱼套长江通道及两岸接线前期研究。

  根据武汉市生产力布局,该市规划出重点地区,通过这些经济引擎的启动带动整体经济快速向前发展。据武汉市建委负责人介绍,重点地区道路建设将开启该区域经济发展的腾飞之路。

  火车站将形成“纵横”路网

  “十一五”期间改建建设十路和工业大道,新建站前大道、北洋桥路、沙湖大道、工业二路延伸、工业四路延伸以及其他道路。

  按规划,武汉火车站将形成“三横四纵”路网,“三横”包括已经通车的武青三干道(友谊大道)、部分通车的武青四干道,以及拟建的中北路延长线,三条道路均可直接快速抵达武汉火车站;“四纵”自西向东依次是二环线(连通拟建的二七路长江大桥)、工业大道、建设十路和快速过江的中环线(三环线)东北段,均与“三横”十字交叉贯通。其中,中环线和二环线,为两条过江到汉口的快速通道。

  “十一五”期间改造中山路、紫阳东路,新建涂家岭路、广场东路、站北路、站南路、东广场、西广场、中山路隧道和地下空间等。

  按规划,武昌火车站将形成“一纵三横”路网包括:位于铁路东侧、并与铁路线路平行的东广场路,广场南北两侧的站南路和站北路,以及进出广场的涂家岭路。

  配合汉口火车站的改造,将改造南广场,建设北广场及金墩路、银墩路等周边道路。

  ■重点工程

  王家墩商务区“大变脸”

  “十一五”规划道路建设包括8条道路。新建101号道路(宝丰路高架桥)两侧辅道、102号道路、103号道路、104号地面道路(地下隧道)、202号道路、205号道路、302号道路和305号道路(王家墩内段)共8条道路。 “十一五”基本建成的8条道路,将使王家墩商务区交通四通八达。

  据了解,王家墩商务区由一横一纵两条道路主轴形成。纵轴是王家墩商务区主干道,连接着常青路至宝丰路口,穿越王家墩腹地。横轴从青年路到汉西,西与南泥湾大道相接,与地铁衔接。

  此外,还将进行园林绿化建设包括1个广场、8座公园、8处街头绿地和2处水域。

  开发后湖新城

  “十一五”期间续建建设大道和体育中心配套道路,改建姑嫂树路,新建汉黄路、塔子湖东路、幸福大道、塔子湖西路、井南大道、井南北路以及其他道路等。据武汉市建委负责人介绍,这些道路建成后,后湖整个地区交通条件将全面改观,促进区域开发力度。

  据介绍,后湖地区是武汉市近期开发热点地区,人口逐年增加,仅依靠已形成的黄浦路和后湖路部分段不能满足开发需要。

  武汉新区添“六纵六横”

  “十一五”期间建设项目为:续建芳草路四新段、四新中路、连通港路、四新北路、四新大道和四新南路,新建环湖路和墨水湖南路,同时配合土地开发情况,建设部分相关支路。

  按规划武汉新区将打造以梅子路为中轴线的“六纵六横”道路网络骨架:即滨江大道、鹦鹉大道、拦江堤路、梅子路、芳草路、龙阳大道为六纵;月湖大道、琴台大道、汉阳大道、墨水湖北路、二环线、四新大道为六横。

  届时,进出新区将一马平川。

  垃圾各得其所 江城将更清洁更环保

  4年时间新建6座、扩建4座垃圾处理厂 2010年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

  “我们将用4年的时间新建6座垃圾处理厂,扩建4座垃圾处理厂,到2010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将由目前的23%提高到90%以上,垃圾清运率和集中处置率达100%。”武汉市建委主任涂和平说,“那时江城将更清洁、更环保。”

  人均垃圾量 4年后翻番

  “垃圾处理不仅事关百姓利益,稍有差池就直接影响城市形象。”武汉市建委重大工程处负责人说。他还说,垃圾啊,我们常打比方是“毒瘤”,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毒瘤”越来越多,怎样更彻底、环保的清除它们,我们做了大量的调研。

  据了解,去年武汉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产生量平均每天达5400吨,人均垃圾量平均每天约为1.16公斤。该市行政区域范围内2005年处理垃圾量平均每天达6290吨,现有10处垃圾集中处理场,其中中心城区的生活垃圾由5座处理场处理,除二妃山填埋场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外,其余填埋场均为简易填埋场。

  据预测,2010年武汉市城乡居民生活垃圾产生量将达到日均10480吨,比去年翻一番。

  城区新建6座垃圾处理厂

  面对成倍增长的垃圾,截止到2010年武汉市中心城区将新建5座垃圾处理设施,消灭“城市毒瘤”。

  新建的6座垃圾处理厂分别是:1.陈家冲垃圾卫生填埋场,位于新洲区阳逻镇,服务江岸区、江汉区和新洲区,处理规模2000吨/天;2.汉阳锅顶山垃圾焚烧发电厂,位于汉阳锅顶山,服务区域为汉阳区、经济开发区、硚口区和江汉区部分,处理规模1500吨/天;3.蔡甸垃圾填埋场,位于蔡甸区,服务区域为汉阳区、蔡甸区、经济开发区及硚口区,处理规模1500吨/天,汉阳锅顶山垃圾焚烧发电厂投产后,该厂约300吨/天的炉渣也将由本厂处理;4.群力村垃圾焚烧发电厂,位于洪山区群力村,服务区域为青山区以及武昌、洪山区部分街乡,处理规模1000吨/天;5.凤凰山垃圾焚烧发电厂,位于江夏区凤凰山,服务区域为武昌、洪山区、江夏区大部以及东湖高新区,处理规模1500吨/天;6.东西湖垃圾处理场,位于东西湖区,服务区域为东西湖区及硚口区局部区域,处理规模500吨/天。

  远城区 扩建4座垃圾处理厂

  据了解,远城乡镇的垃圾处理主要采取村内收集,街、乡、镇转运,集中到所在区中心镇集中处理的方式。

  按规划,将扩建4座垃圾处理厂,满足当地需要,包括:1.黄陂区垃圾卫生填埋场,位于前川街禾井村,处理规模扩大至400吨/天;2.新洲区垃圾卫生填埋场,位于邾城街章兴村,处理规模扩大至300吨/天。新洲区南部阳逻等街乡镇的垃圾则就近集中到陈家冲卫生填埋场处理;3.汉南区垃圾卫生填埋场,位于沙帽街柜子湖,处理规模扩大至300吨/天;4.江夏区垃圾卫生填埋场,位于纸坊街宁港,处理规模扩大至400吨/天。

  新建28座垃圾转运站

  “到2010年,我们将新建28座垃圾转运站,遍布武汉,还更新150辆垃圾压缩车,全面建立城市垃圾回收转运体系。”武汉市建委重大工程处负责人介绍。

  在中心城区,规划新建塔子湖地区、江汉旧城、古田地区、荣华地区、鹦鹉洲地区、徐杨地区、武汉站地区、白沙洲地区、南湖地区、珞喻地区10座中型垃圾转运站。在远城区,新建6座转运规模150吨/天的转运站,同时增设12座转运能力20吨/天移动式转运站,满足转运需求。

  处理垃圾环保也过关

  “到2010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将提高到90%以上。”武汉市建委重大工程处负责人说,“无害化就是垃圾通过工程处理使其不损害人体健康,不造成环境污染。”

  “为环保,建筑垃圾、餐厨垃圾、水上垃圾、粪便、城市淤泥,我们对这五种垃圾都将是分门别类处理,个个都配置专业化处理厂。”肖钢说。他举例,餐厨垃圾每年以8%-10%的速度迅速增长,中心城区餐厨垃圾产生量到2010年将达到800吨/天,我们采取集中单独处理,“十一五”期间在汉口地区建设1座处理规模为500吨/天的餐厨垃圾处理厂。该负责人还说,此外在处理工艺上,我们积极采用焚烧等新技术,确保环保。

  ■相关新闻

  2010年 武汉小城镇绿化覆盖率将达30%

  到2010年,武汉市小城镇自来水供水普及率达到92%,绿化覆盖率达到30%,人均道路面积达到7平方米,污水和垃圾得到妥善处理,这是昨日武汉市建委村镇处向记者展示的“小城镇”未来风貌。

  “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适度超前、生态环境质量优于主城区。”武汉市建委负责人介绍小城镇建设的两项原则。他还介绍城镇建设主要内容,建设城关镇、重点镇,发挥其对周围农村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主要是加强环保、绿化、道路、给水、排水、能源、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注重产业园区、住宅小区和市场的综合配套开发,完善学校、医院、敬老院、文化场所等社会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

  据了解,为大力推动小城镇建设,武汉市还专门有三项扶持政策,主要是武汉市财政每年增加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乡镇的编制规划所需经费经核准后,武汉市给予适当补助;对于城关镇、重点镇土地整理项目在立项上优先安排,经验收确认的土地整理新增加的耕地面积,可按60%的比例折抵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也可同比例申请增加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并允许跨年度使用。

  “我们还将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做好黄陂区盘龙城遗址、木兰大余湾、江夏区龙泉山风景区明八陵古墓等历史名胜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武汉市建委村镇处负责人说。他还讲到,这些村镇的历史文脉、历史遗迹、古墓葬、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将旅游资源充分展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建言

  将武汉的美丽尽情释放出来

  “让城建将武汉的美丽尽情释放出来。”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系副主任李景奇谈起对武汉城建的建议满腔热情。

  发展水上交通

  “利用两江优势,大力发展水上交通,往返的乘客利用飞艇过江。”李景奇说。他介绍,武汉两江相隔,湖多确实对交通路网延伸是个难题,要“借力使力”,大力发展水上交通作为陆路交通的补充。

  据了解,武汉市“六湖连通”工程除生态修复外还将重现“一舟穿行汉阳”的美景,它将力求恢复历史上的江湖互通格局。另据东湖管委会负责人介绍,按规划东湖也要与江南的六湖连通结合起来。李景奇介绍,这些都无形为将来的发展水上交通打基础。

  很多网民也积极为武汉发展水上交通描“蓝图”,一网民写到,开通环江湖水上旅游线,建立环江湖风景旅游带,如东湖-南湖-汤逊湖水上风景旅游带、东湖-南湖-长江风景旅游带、汉江-长江-南太子湖-后官湖风景旅游带。他还提到,营造水上自然景观区,如野莲区、芦苇区、沼泽区、水鸟区等。记者看到很多热心的市民还自己设想规划出水上交通的线路图及站点设置。

  武汉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工程师孙小丽介绍,目前就武汉而言,大力发展水上交通对吸引游人、大力发展旅游业是有促进作用的;而作为过江的交通工具的补充,则需慎重考虑,因为不能满足一次性到达,换乘不方便。

  地下空间规划提上日程

  “我商场有钱,就扎根两层,商场没钱就向下延伸一层,现在地价看涨的情况下,更多商家把目光转移到地下”,李景奇对武汉目前地下空间开发忧心忡忡。李景奇指出,随着城市地面空间越来越少,地下商场、地下车库、地下轨道交通线等正成为城市的二度空间。他还说到,特别是地铁2号线的开建,将来地铁沿线地下空间肯定是“香饽饽”,现在就要以地铁为切入点提前规划,出台相应的政策,未雨绸缪。

  据李景奇介绍,目前武汉各工程单体分期建设,对地下空间缺乏统一的协调和规划,会造成该区域地下空间后续开发难度增加。

  据统计,目前上海地下空间开发面积已达到440万平方米,占到全市总面积的万分之七,《上海市地下空间概念规划》已由该市政府正式批准,明确地下空间的审批和登记。

  打通断头路

  “完善交通路网,打通断头路。”李景奇说。据他介绍,目前武汉路网垂直长江的很少,而平行于长江的较多,这种路网格局造成了交通隐患。

  “区域路网,大量断头路存在。”李景奇还说。他举例,支路与一些主干道都不能直接连通,又给市民出行带来极大不方便,公汽难到达,出门兜个大圈子。

  “在武昌很难找到一条真正四通八达的道路,基本上都是T型的断头路。”一位姓张的的士司机说。

  黄鹤楼带动滨江美景

  “外地人提及武汉大多数第一个想到的是黄鹤楼,我们就要依托名楼将滨水文化做足。”李景奇说。据他介绍,两江交汇、三足鼎立这片区域是武汉标志性区域。

  “现在坐船在长江上,只有一小段可见黄鹤楼,很多建筑挡住名楼的风采,也挡住游人留恋的机会。”李景奇介绍,“将来这一片希望能做减法,将黄鹤楼全面展示出来。”

  “滨江美景,夜景开发也是重要的一项,武汉两江四岸的亮化工程全面启动,但还要在特色上下文章。”李景奇说,“让夜游长江、远眺黄鹤楼成为武汉的更具魅力的城市名片。”

  美化出口路

  “武汉正在大力推动七条出口路和一条快速路。”李景奇说,“我建议在每个出口的地方设立主题为武汉之门建筑物,展现武汉的风采。”他介绍,将每条出口路美化,展示地方特色,笑纳八方宾客。

  本版采写 记者 崔晶晶 通讯员 崔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