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政策•外交亲民:中国外交再迈亲民大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10:03 国际先驱导报

  

政策•外交亲民:中国外交再迈亲民大步

  6月3日,外交部第10个公众开放日,李肇星部长热情接待参观者。

  【述】中国外交再迈亲民大步

   除了担负“外交为国”重任外,中国外交正让老百姓感受到脉脉温情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刘俊报道 “救我们回去,这个恩情要记一辈子。”来自福建平潭的周建文说这番话时,眼里充满了真诚的感激。今年5月29日,周建文与另外242名中国侨民一道,在中国外交部及其他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平安撤离发生骚乱的东帝汶首都帝力回到祖国。

  这只是2006年中国外交与普通民众亲密接触的一个侧面。

  时至今日,无论地球的哪个角落,在获悉当地局势发生混乱之后,中国老百姓冒出的第一个想法几乎都是“那里是否有中国人”,以及政府是否会撤侨。这种思维定势的形成,折射出的正是中国外交这些年来悄悄的转变:除了担负“外交为国”的重任外,中国外交在老百姓心中正流露出脉脉温情。

  领事保护制度化

  在登机返回祖国之前,包括周建文在内的243名侨民已在中国驻东帝汶大使馆逗留了两天两夜。“好在使馆向每位受损失的中国公民发放了200美元生活金,使大家度过了难关。”42岁的杭州人吴炳新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当时使馆将侨民分为18个组,定时提供一日三餐,最后给每个人一个号码,以确保登机秩序和避免遗漏。为保证路上安全,使馆还特地联系了联合国维和部队,对方派出四辆吉普车,分两批将侨民护送到机场。

  在2006年,类似的场面还发生在所罗门群岛、黎巴嫩等地,在发生危机时,外交部与有关各方一道,成功将骚乱中受困的同胞送回国内。而就在东帝汶撤侨当天,外交部领事保护处正式挂牌成立。

  “顾名思义,设立这个处的职责就是加强对在海外中国侨民的保护工作。”外交部发言人秦刚曾这样解释领事保护处的作用。

  其实在保护处成立之前,相关工作也一直有人在做,“领事保护设处将此进一步机制化、常设化了”。一组数字或可说明领事保护制度化的必要性:1978年中国公民出境只有20万人次左右,2005年出境人数则达到前所未有的3100万人次,是27年前的150倍。

  外交部开门迎客

  亲民的举措不仅体现在处理海外危机上,在国内,外交部对公众开放已经早有先例。自2003年9月开始,中国普通老百姓就有了走进外交部的机会,这一在中国各大部委中至今仍独此一家的亲民举动,使外交部赢得了越来越多公众的赞誉。

  “公众开放日”在2005年实现了机制化,每年举行两次大规模活动。2006年的活动分别于6月和10月举行,总共有近400人实现了参观外交部的愿望,并和外交部长李肇星面对面地交流。

  “真没想到李外长的办公室这样朴素,更没想到李外长这样平易近人!”10月21日那次大学生专场带给参观者最大的惊喜是,外交部部长办公室也对他们敞开了大门。“外交部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正越拉越近。”曾参加过往期外交部开放活动的网友“金戈铁马”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不仅如此,2006年11月22日,外交部还迎来了一群日本高中生,戴秉国副部长接见了他们,并以福娃手机链相赠。据介绍,这是外交部首次对外国中学生开放,活动是中日高中生互访交流计划的一部分。

  服务充满温情

  “赴利比亚经商务工需谨慎”、“警惕网络涉外婚姻陷阱”、“阿富汗恐怖事件频发,建议中国公民谨慎前往”。如果不是特别提醒,大概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些标题是外交部官方网站首页的内容,而对于经常往来于世界各地的人们而言,定期到外交部网站上查看相关提醒信息,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

  打开外交部的官方网站,在首页的 “领事服务”一栏里,每隔一两天就会发布一条提醒中国人注意海外安全的公告,提醒内容涉及经商、涉外婚姻、恐怖事件等各个领域。

  “这种服务不仅及时,而且实用。”点滴之间,中国外交对普通公民服务之贴心已不言而喻。

  【策】外交“加速度”还需民众“助推力”

  完善相关法规,增强外交透明度,不仅可以推动领事保护工作,对进一步搞好外交也不无裨益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刘俊报道 随着全球化浪潮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一方面,随着出国者越来越多,中国外交领事保护的任务空前加重。据公开资料显示,仅去年,中国驻外使领馆就处理各类领事案件近3万起。如何妥善解决这些事件,为使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去,中国外交也面临更多的新问题新挑战,中国外交的新战略、新思维、新提法需要获得民众的认可和呼应,中国外交“加速度”背后需要民众的支持和助力。

  对于这一问题,南开大学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庞中英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查道炯教授向《国际先驱导报》发表了他们的看法。

  外交也要立法

  《国际先驱导报》:从保护中国公民在海外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角度而言,中国外交应该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应变机制?

  庞中英:国家应该有相应的外交立法。中国是个法制国家,法律很健全,但是外交上的法律规范却很少,要做到有法可依,国家就需加强对外交立法的管理,建立一个新机制,以应付各种危机。

  比如最近在美国有个例子:一所大学的学生长期以来都是以白种人、美国人为主,但是最近几年突然进来了好多中国人,但这个学校有种族歧视传统,一些中国学生受到了很多不公正待遇,中国所在的领事馆就应该帮他们去交涉,帮他们去维护利益,因为这些学生是交了学费的。

  至于如何立法,可以考虑在海外设一些专门的常设机构,不光是外交部、公安部等部门,教育部门也应该有所作为。

  查道炯:首先,随着更多的公民通过各种途径走出门,领事保护正在走向制度化。

  但是,并不存在一个完美的应变机制。就像在国内的情形一样,公民自我保护的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有效地保护公民在海外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一个必要途径是使公民明确领事保护机制的细节,在此基础上,如何利用这些制度则是公民自己的责任。我认为,如果把所有责任都算在外交机构身上也是不公平的。

  对内应更透明

  《国际先驱导报》:外交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对外保护海外公民的利益是外交的题中应有之义。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内容?

  庞中英:还可以通过“公共外交”向公民解释外交的政策和意义,获取民众支持。现在很多西方国家都搞“公共外交”,一般我们理解的公共外交是制对外争取别的国家、民间的非政府组织和大公司的支持,以此树立国家的良好形象;其实公共外交还包含争取国内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现在中国也慢慢开始在做公众外交,主要是在国际上做。但是国内也很重要,任何一个国家重要的外交活动都应该得到国内民众的普遍支持,这是很重要的。

  举例来说,欧盟一体化过程中,在好多国家遇到了公众的抵触情绪。欧盟宪法去年在法国就未获批准,原因就在于法国政府没有向公众做好这个工作,没有告诉公众法国为什么要同意。相反,卢森堡就做得很好,不是由议会,而是让公民投票决定是否通过这个宪法。这就说明,重大外交决策也要获得国内公众的支持,通过提高透明度,让老百姓知道外交是怎么做的。

  【卜】“外交为民”值得期待

   “外交为民”要根据中国侨民不同类型的需求,探索出一个相应的机制来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刘俊报道 近年来,随着中国外交与民众互动的增强,以及越来越多的国人不断走出国门,都使得人们对中国外交的“下一步”充满了期待。

  中国外交之所以有今天的透明化,除了外交部积极推动之外,与老百姓日益凸显的需求也有一定关系。对此,南开大学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庞中英教授认为,过去好多年,外交主要涉及到高级政治,国家的一些重大决策都显得很神秘,与老百姓的距离感觉比较遥远,好像谈论的都是阳春白雪的东西。但是中国人长期以来都有一个传统:不管文化修养和经济地位如何,大家都很关心国际形势,关心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怎么样。“(既然)社会本身已经有这种需求,就需要外交更进一步贴近社会。”

  谈到“外交为民”的下一步举措,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分析称,在外交工作中,“国”与“民”是不可分的,“外交为民”只是对领事保护等直接涉及公民个人安危和利益事务的形象说法。我们有必要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就中国侨民不同类型的需求,探索出一个相应的机制来。

  查道炯表示,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外交为民也需要公民的直接参与,而不仅仅只是向政府提出要求。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