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中印关系:“双崛起”引领“亚洲世纪”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10:28 国际先驱导报 | ||
青年是两国关系的未来。图为2006年11月27日,厦门大学学生与该校招收的首批印度留学生进行交流。 【述】中印“双崛起”引领“亚洲世纪” 以往谈及中印崛起时,要么“中国崛起”,或者“印度崛起”,而现在大家都是在谈论着中印“成对儿崛起”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唐璐报道 2006年,涉及中国和印度的压倒性话题莫过于中印崛起,虽然并非新话题,但是人们看待这个问题的视角却有所不同。以往谈及中印崛起时,要么“中国崛起”,或者“印度崛起”,而现在大家都是在谈论着中印“成对儿崛起”。感谢印度经济学家、现身居印度商务国务部长要职的杰拉姆·拉梅什先生,正是他富有创意的灵感给我们提供了Chindia概念,世界从此找到一个描述中印联合体的最佳词汇。 让西方大跌眼镜 中印两国人口约占世界1/3,目前这两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都在以最快的速度前进,倘若未来也能以世界最快的速度合作,那将不仅意味着“亚洲世纪”到来,中印还将会成为真正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双引擎”。 尽管全球都看到中印崛起所带来的机遇,但是很多舆论仍在不断地提出一个疑问:这两个大国能够融洽相处吗?“随着中印在资源方面的渴求增加,”美国《国家利益》撰稿人格里格甚至认为,“中印战略竞争将会成为21世纪地缘政治的主要特点,并像中美竞争一样成为全球秩序的重要部分。” 幸运的是,两国精英决策层都对中印“双崛起”所带来的竞争与合作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 2006年中印能源合作恰恰是两国关系中可以大书特书的一章。年初,在印度能源公司数次在中国公司面前失利之后,时任石油部长艾亚尔来华进行了一次打破能源合作“坚冰”的访问,两国不仅签订了能源合作谅解备忘录,还确立了中印合作竞标及开发第三国资源的思路。中印两国用实际行动打破了冲突预言,以至于美国学者惊呼“美需关注中印在能源领域结成新联盟的趋势”。 2006年中印围绕中国公司在印度投资问题却有些磕磕绊绊,不过两国最终还是以签订投资贸易保护协议的方式为解决这些问题打开一扇门。 避免在对抗情绪中竞争 三年前,印度曾经流行过一种针对中国的说法,“印度仅仅独自发展或者崛起并不够,还要与中国进行竞争”。于是一些西方传媒开始推波助澜,渲染中印之间的竞争必然导致冲突。在这种背景下,瓦杰帕伊首次明确提出“中印之间健康竞争”说。其背后的潜台词就是,印度不能在一种与中国对抗的情绪中进行竞争,需要在共同尊重基础上增进双边联系。 时隔三年后,面对中印崛起对两国关系以及世界所带来的影响,印度领导人再次就中印竞争与合作提出颇有新意的观点。“以我个人的观点看,世界这么大,(中印)两国可以同时发展。两国拥有足够大的合作空间。”曼莫汉·辛格总理以全球视野审视中印合作,“尽管我们在一些领域的竞争无法避免,但是也可以相互合作。” 中印友好从青年入手 其实,随着中印两国高层不断交往,两国关系不断加深,印度各党派以及印度中老年政治精英对于中印在共同崛起的同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已经有所共识,而中印关系未来走向将取决于印度年轻一代对中国的认知。两年前,记者曾经在新德里询问一位14岁的印度中学生库马尔对中国的看法。没来过中国的库马尔表示自己“对中国没有任何感觉”,他认为“1962年中国侵占了属于印度的领土……未来中印还可能再次打仗”。 2006年是中印友好年。伴随着中印友好与合作的主旋律,胡锦涛主席对印度进行了两国建立战略对话之后的首次元首级访问。就在胡主席启程前夕,100名印度青年踏上了中国大地,履行起民间外交家的职责。在胡主席访印期间中印签署的《联合宣言》中,提到今后5年内中方将邀请500名印度青年来华访问,并定于2007年共同举办“中印旅游友好年”活动。这两项倡议是为中印关系发展从长计议的大手笔。 设想一下,当两个共同崛起的亚洲巨人手牵着手在世界上并肩行走时会是什么样子。恐怕那就是杰拉姆·拉梅什先生意境中的中印大同理想吧。 【言】警惕“西方哈哈镜”扭曲中印 中印应学会通过彼此的眼睛来直接看对方,而不是通过西方视角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唐璐报道 中印虽是近邻,但对对方的真实情况不并是十分了解,甚至因此造成误读。这也成为今后中印互信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此问题本报采访了印度前财政部长顾问莫汉·古鲁斯瓦米。 《国际先驱导报》:现在不少西方媒体把中国和印度都吹捧得很高,不知道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古鲁斯瓦米:确实中国正在崛起,印度也在脱颖而出,即便不从竞争的角度说,这本身也是一个伟大的传奇。为什么西方媒体不能表扬中国?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进程有许多值得发展中国家学习的经验。无论是印度还是中国未来都可以与西方媲美,特别是在50年之后可以与美国的人均GDP相匹敌。我们两国将会由于人口众多而变得更加庞大,但是就单个国家来说我们现在其实都还比较贫穷。我们不必总是特别留意西方媒体所预测和判断的中国和印度谁将会怎样,以及谁的行为如何。 《国际先驱导报》:我和你有同感,不知道印度人的情况如何,但中国人好像有点特别看重西方人对中国和印度的评价,但却经常忽视中印两国对彼此崛起的看法。 古鲁斯瓦米:多数印度人也不能直接听到中国人的声音,他们是通过英文媒体了解中国。我认为,中国和印度一定要学会通过彼此的眼睛来直接看对方。我很担心现在两国都有些过于以西方化的观念来看对方。这很危险。中印关系的美好之处在于我们能够比较成熟地而不是通过他人的眼睛看待对方。 《国际先驱导报》:中印崛起确实引起很多国家的担心,实际上最先感受到中印崛起的并不是美欧日俄,而是夹在龙象之间的东南亚地区。这些国家一方面对中印崛起感到担心,一方面已经着手展开所谓“攀龙附象”战略。你认为中印应该如何做才能消除世界特别是亚洲国家的这种担心呢? 古鲁斯瓦米:举个例子,为什么新加坡会对中印崛起感到忧虑?就是因为它太小了,以至于无法判断印度和中国究竟如何看待对方。正因为如此,印度和中国必须要以成熟和理解的态度相处,这样才能不至于落入西方的某种阴谋诡计之中,才能尽量少亚洲国家的疑虑。 【策】中印还需以经促政 我们不能光盯着做印度政府的工作,也应重视印度大财团的作用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唐璐报道 国际上对于中印崛起一直存在着“一山不容二虎”的说法,中国如何实现与印度双赢而避免与印度争斗?本报就此问题专访了中国前驻印度孟买总领事郑瑞祥。 《国际先驱导报》:今年以来印度政界领导人在很多场合都提到一个观点,即亚洲和世界有足够大的空间容纳中印两国同时崛起,你怎么解读印度领导人的这种说法? 郑瑞祥:我想这些说法是印度政府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的,其看法不仅正确而且富有道理。因为中印两国在亚洲的强大并不仅仅体现在否争夺势力范围,主要还是看外交战略,看对彼此所采取的政策。 《国际先驱导报》:目前中印关系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您认为中印关系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避免两强相斗,还需要我们做哪些工作? 郑瑞祥:我认为首先两国特别是印度人应该抛弃冷战思维。印度对中国与巴基斯坦发展关系一直存有歧见,总认为中巴关系密切就是为了对付印度。其实在冷战时期中巴关系密切,那时两国的确是把印度当作是共同的敌人。但是现在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中国对南亚国家采取的是“平衡”和“脱钩”政策,也就是说在考虑同印巴两国关系时,并没有把两国放到一起考虑。 第二,中印下一步还需要增加共识,增信释疑,要特别重视扩大和深化民间交流。今后5年中方要派500名青年到印度访问,印度也应该允许中国对等地向印度派遣中国的青年民间外交家。 第三,中印未来还要继续保持以经济关系促进政治和解。在这个问题上我想特别强调一点,即我们不能光盯着做印度政府的工作,其实今年印度政府能够对放宽对中国公民赴印度的签证手续,与印度大财团信实公司老板安巴尼对政府的说服无不关系。由于印度大财团对于政府的对华决策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我们不妨通过中国公司多与印度这些财团建立联系,以推动中印关系发展。 第四,要妥善处理边界问题,通过对话来寻找双方认识比较接近的方案。不过,由于边界问题比较复杂,因此只能采取慢慢来的态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