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快闪 大学生活的调味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17:33 青年时讯

  没有特定意义的集体活动

  朗朗晴空下,20名学生在北京大学三角地排成一队,一分钟内同时打伞、收伞,然后迅速消失。这样的异常举动引得很多在场的同学都莫名其妙,有的人以为是学校社团发起的某种宣传活动。《重庆时报》不久前的报道说:一天,重庆三峡广场,人群像往常一样熙来攘往。突然人群中蹿出一个年轻男子,挥动着手里的报纸边跳边叫,一下又蹿出几十个青

年男女,附和这名男子尖叫起来。十几秒后,一伙人丢下一堆诧异的目光,快速淹没在人流中……这就是几天前闪现沙坪坝的“快闪行动”。重庆这次“快闪”的组织者表示,这只是简单的娱乐,图新鲜想尝试一下,没有别的目的,也不可能牵扯什么意义。

  他们究竟是谁?属于什么群体?研究者为了描述他们已经给他们赋予了意思相近的多个版本的命名:“聪明暴民(SmartMobs)”、“暴民(Mobs)”、“快闪暴走族”(flashmobs)、“快闪族”、“聪明行动帮”等等。这个人群指的是全球数字化趋势下新近浮现的一个全新群族,含义是“一群会用网络、手机等,互相沟通、串联并参与特定族群活动并做出实际行动的人”,是一群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着装、同一语言,同时做一个不违法却很引人注意的动作,然后一哄而散,来也无踪,去也无影。

  无厘头和刺激是快闪的精髓

  这些人缘起自美国纽约出现风潮的端倪,随后出没在伦敦、阿姆斯特丹、柏林、奥斯陆、堪萨斯城、西雅图、新加坡和中国的香港、台北等全球各大都市,他们原本躲藏在电脑后面彼此之间互不相识的年轻男女,瞬间聚集在一起兴致勃勃地到麦当劳跳芭蕾舞、到家具店里坐沙发、在购物中心忽然鼓掌起哄、闯进同一家书店寻找同一本书、在酒店的大堂内装睡、在百货公司前大喊“新年快乐”……快速地闪现,又快速地闪出。

  出其不意、无厘头和刺激是“快闪”不变的精神。快闪暴走族(Flashmobs)的名字来源于两个词:一个是Flashcrowd,指一群人为一个目的,同时进入一个网站;另一个是Smartmob,指一群有相同见解的人,利用先进科技,如互联网、手机等,在无领袖下组织集会。Flashmob,它的中文名“快闪”译得颇得精髓。至今为止被闪过的内容包括:尖叫、鼓掌、跳芭蕾、扔枕头、对着街头雕塑顶礼膜拜,等等。

  “无聊,但并不愚蠢”,快闪族对自己的行为乐在其中。最初的组织者比尔自诩是一名社会工作者,为组织活动专门成立了一个叫“MobProject(快闪计划)”小组,没想到这个无厘头的念头迅速席卷整个全球。比尔在网络上的表态颇得快闪族认同:“对有些人来说这只是好玩,有人认为这是社交,还有人觉得这是政治,而我只喜欢看众人聚在一起。”

  来如风,去如雨,令旁观者一头雾水,完全摸不着头脑。《纽约时报》说,快闪暴走族热潮是“网络衍化出新社会关系的具体展现”。

  快闪给大学生的平淡生活添加作料

  小海是上海一名普通的计算机系大三学生,性格内向的他,平时不太爱说话,除了埋头苦读,不停编那些让人头大的方程式外,唯一的兴趣爱好就是打篮球。对自己会出现在南京新街口的快闪族群中,他自己也吓了一跳,继而平静地表示,大概生活太平淡了,想受点刺激。

  “在网上看见有光棍节的快闪活动,觉得挺好玩,于是便跟帖报名了。快闪时间定在中午11点11分,一大早我便从浦口坐车到了新街口,提前半个小时便到了规定地点,六号地铁站口出口,可是看了半天也没觉得有“快闪”气氛,就在我打退堂鼓准备撤的时候,突然看见有人振臂高呼“我是光棍我怕谁”,然后霎时跑出一批年轻人,我也急忙跑过去,过了几十秒,地铁口就出现了近百名年轻人,然后大家开始摇着手里的荧光棒高呼单身宣言,我当时也兴奋地跟着他们嘟囔,然后我们便闪开了。”小海告诉记者,快闪活动对于自己来说,很新鲜,“如果说快闪是一场游戏,那么游戏的主角就是平时躲在网络背后的男男女女,大家借着快闪这种新游戏的外壳,体验了一把现实中的角色扮演。我的生活是平淡的,我的性格比较内向,但不代表我对新事物没有好奇心。有的时候平淡是一种无奈,遇到可以为生活添点彩的事情,大家其实都愿意去做。快闪就是我生活中的一剂调味料吧。”

  上海举办的一次“快闪”行动遭遇冷场

  今年十一前夕,上海举办的一次“快闪”行动遭遇冷场。“快闪”活动组织者小张在论坛上发帖,说了自己这段时间的“消沉”,居然发现有很多人“都像我一样”。看到那么多人与自己一样患上“假期前焦虑症”,小张就决定将大家一起组织起来搞个活动,寻求一些刺激。而一则“北京12名‘快闪族’闹市跪地向女孩闪电求婚后迅速消失”的消息让小张决定在上海也搞一个类似的活动。

  但小张的帖子一出,就遭到了许多人的回帖反对,并希望小张能取消这个“街头闹剧”,“所以,虽然我仍然坚持按照原定计划进行,但这次活动‘流产’也是在我的料想中。”一个多小时内,小张也只等到了3名活动者。满心遗憾的小张终于放弃了这次的“恶搞”计划,穿上西装,变回一名上班族,准备赶回公司继续上班。

  复旦大学社会学家胡守均认为,这是年轻人的一个不小的进步。“恶搞刚刚出现的时候,年轻人好奇心比较重,喜欢参与是可以理解的,年轻人通过‘无厘头’的游戏在公众面前表现自我、张扬自我,同时,也在这个过程当中寻求社会的重视。”

  “快闪”的出现,不能不说明现代的科技高速发展,“闪客们”都是通过互联网、电脑、手机等新媒体相互交流和沟通,然后约定、集合,迅速散去。

  这些新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快闪”的迅速发展,而现今的年轻人都离不开这些网络技术和通讯工具。当单调的网络生活无聊时,自然会引起很多人的响应,“快闪”让人感觉是一种宣泄,一种很时尚的娱乐,一班年轻人在一起疯狂,一起叫喊,让人感觉很过瘾。但是这样的活动,很可能也会是一场场商业炒作或是一次次的作秀。

  “快速闪人,确保安全”是快闪第一原则

  连续参加了3次快闪的网友“骄阳”觉得即使是炒作还是愿意来:“每次活动都有迟到的人,等人的工夫大家就聊天,我在这里认识了不少朋友。”

  一位北京大学的传播学研究者认为:快闪通过网络发起的这种特点,正体现了中国的网络传播的特点。娱乐功能是国内网络论坛的重要功能,与国外有很大区别。从国内外各种快闪的特点看,虽然其参与者表示活动没有实质的意义,但其本身体现了一种目的,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宣泄。所以这样的活动吸引了一批年轻人:白领、学生居多,二三十岁上下。“快速闪人,确保安全”是快闪第一原则,而“不妨碍公共秩序”、“尽量低调”也是各大快闪论坛的共同标签。他们强调主题一定要健康向上,这也和快闪张扬个性的情绪宣泄有很大不同。比如5月份在王府井教堂前一群人以福娃造型喊出“北京欢迎你”,以及防治艾滋病日的集体吹安全套,还有12月17日世界减压日的快闪主题,都显示出这类快闪越来越趋同于主流价值观。当然重要的一点是吸引注意力,年轻人各种各样的创意搞怪、某杂志的创刊活动、时尚商品的广告宣传……

  快闪是无厘头包装下的网友聚会吗?“真正的闪客绝不会以交友为目的参与快闪。”快闪论坛“北京快闪族”的发起人“松鼠”(网名)告诉记者,“而且快闪活动过程非常短,不大会有时间相互认识”。在他看来,11月11日摩时网发起的“单身男女地铁约会”已经脱离了快闪的本意:“他们强调的是在短时间内认识更多人。”虽然网络一直是快闪族互通声气的大本营,但闪客们之间的关系极少从网上发展到网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