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名声大震》何以“名声大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9日00:10 红网

  年底了,在血雨腥风的收视率战场上摸爬滚打了又一年的电视人终于可以喘口气儿了。然而,电视人的这次“喘气”可不像其他行当的从业者一样“无事可做”了,而是他们的“旺季”又到了。此时,即便是不太出彩的节目,至少收视的人数看上去不再那么稀疏了,广告投放也不会如此撑不住门面了。正如蛰伏一冬的动物们,凄凄惨惨中迎来了春天,迎来了丰盛的水草,就算不用太努力,也照样会食无所忧。

  但是,人是不易满足的,再丰盛的“水草”也势必要分出个大份小份,划归到不同的人名下。在这方面,电视人更加清楚自己的处境且尤善经营。这不,《名声大震》在“娱乐头牌”湖南卫视的精心包装下,推出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早已名声大震。连笔者这样一个平日对娱乐节目提不起精神的人都忍不住偷偷看了几眼,着实作了几次“看客”。

  那么,在“娱乐满天飞”的今日之电视荧屏,《名声大震》何以会出手不凡赚了个“满堂彩”,直逼老牌娱乐节目《超级女声》呢?首先,从专业角度分析,该节目属于明星真人秀类节目。尽管在国内电视屏幕上它的身影还不常见,但在西方,尤其是美国,这类节目早已是泛滥成灾,《与星共舞》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实践证明它经历了一个鼎盛的时代,并且深得观众的好评。因此,对于此类节目,《名声大震》的策划和制作者们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和遵循,而不必既耗时耗力又担风险地“摸着石头过河”。所以,节目的第一期就几乎令观众为之倾倒,非但看不到它的任何破绽,整个过程还显得如此成熟而老练。所以,《名声大震》以其熟练的操作技巧赢得观众的青睐便不足为奇。

  不过,放下较为专业的思维,笔者认为一个深得人心的娱乐节目,仅靠“移植”来的技巧是远远不够的。相反,如果“移植”不当的话,还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很显然,几期节目看下来,我们大可不必因此而为《名声大震》耽心。依笔者浅见,该节目本身最吸引人的地方还在于两个关键词:其一、“明星元素”。电视效益归根结底要靠眼球来实现,也就是说注意力是一个电视节目的终极卖点。《名声大震》从台上热烈PK的主体,到台下端坐且不失时机进行点评的评委,再到中间穿插纵横的主持人,无一不是“星光灿烂”的明星。如此,能引起观众强烈的“关注欲”,自然是情理之中。其二:“秀”。“秀”是一个风潮、一种时尚。君不见“超女”们的尽情展示、“青歌”们的全心表演,很早就像我们昭示了一个道理:全民皆“秀”的时代早已到来。然而,此“秀”非彼“秀”,或者说此“秀”高于彼“秀”。因为“作秀”者身份特殊。和“超女”、“青歌”们不同,他们的“秀”不为浴血拼杀,不为演义从“丑小鸭”变“白天鹅”的神话,他们只是暂时剥去罩在身上的光环,换句话说,仅仅是从观众的视野中剥去了光环,重温一个“你一定会红”的梦。

  上述这些,再加上湖南卫视一惯以娱乐见长的形象,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具备。由此看来,《名声大震》想不“名声大震”都难!

稿源:红网 作者:赵登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