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小小菜名,翻译须下大功夫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9日02:30 新闻晨报
□晨报记者吴飞

  作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一项准备工作,近日北京出台了《北京市餐饮业英文译法标准》的讨论稿,拟在明年统一规范饭店菜名的英译。讨论稿中,菜名按照菜的原料、做法翻译。比如宫保鸡丁,翻译成“花生、辣椒、葱炒鸡肉”;过桥米线,翻译成“加鸡肉的鸡汤粉丝”。

  这样的翻译似乎有些牵强,但还没到令人受不了的地步,相比一些饭店私下里的乱

译、瞎译,已经好了不少。比如有的饭店,把四喜丸子翻译成“四个高兴的肉团”,这些肉团高兴什么?它们不知道马上要被吃掉了么?麻婆豆腐,翻译成“满脸雀斑的女人做的豆腐”,为什么长雀斑的女人做的豆腐要比长青春痘的小伙子做的豆腐好吃呢?更有甚者,把童子鸡翻成了“还没有婚姻生活的鸡”,令人哑然。

  但“加鸡肉的鸡汤粉丝”,毕竟还是差强人意的译法,完全没有将过桥米线“油覆汤上无热烟,虽过桥而汤不凉”的妙处表达出来。如果光为了方便老外点菜,《餐饮业英文译法标准》并无必要,为每道菜配上图写上主要原料做法,将起到更为直观的效果;既然出台《餐饮业英文译法标准》,就应该让一道道菜名,成为透出中国饮食文化精华和特点的窗户。

  这些菜名的翻译,虽然每道菜只有短短几个字的翻译量,但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接受了汉堡,没有将之当作“外国的肉夹馍”,从而理解了西方的快餐文化;中国人接受了可乐,没有将其当作“冒着泡泡的褐色饮料”,从而理解了碳酸饮料的系统。反过来,我们要将我们的菜名推出去,一道麻辣烫背后应该是整个川菜好辣好麻的特点,一道红烧狮子头背后应该是整个淮扬或本帮菜系浓油赤酱的风味。就这点而言,《餐饮业英文译法标准》的出台是一件好事,但是这个讨论稿恐怕还有改进的余地。

  国学大师黄时鉴老先生在谈到中西文化交流的精髓时讲过八个字:“相远于迹,相契于心”。中国饮食文化确实与西方饮食文化相去甚远,要让外国人了解一道中国菜,并不需要在菜名上将这道菜的原料做法描绘得很清楚,重要的是让这道菜能提供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信息,这样才能让外国客人打心眼里接受这道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