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想把家安在乡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9日04:19 今日早报

  我想把家安在乡村

  本报记者再访大学生副镇长吕德红

  □本报记者 劳国强 文/摄

  本报12月13日率先报道吕德红事迹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昨天,记者来到黄田镇,再次采访了吕德红。如今,她已经成了庆元县黄田镇分管文教卫的副镇长。但在黄田镇,年长的村民不习惯叫刚上任的吕德红为“吕镇长”,他们习惯把她当女儿一样看待,每次吕德红到村里来,总有人争着拉她到家里去吃饭; 镇中心学校的孩子们也不习惯叫她“吕镇长”,在孩子们眼里,她是阿姨,是妈妈,每次她到学校里来,孩子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围在她身边。

  一股难以割舍的感情,已经将25岁的吕德红和乡亲们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明年我们要让更多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把农民收入提上去。”这是吕德红的目标。

  “基层的工作经验是一本很深厚的书,基层的领导很欢迎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为新农村建设的队伍中来。基层是个大舞台,一个可以让你充分发挥的舞台。”这是吕德红对学弟学妹的建议。在吕德红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投身新农村建设中去。

  哭着鼻子修了22多公里的路

  26日下午,记者走进了吕德红的宿舍,很难想像,这就是一位分管文教卫的副镇长的宿舍。

  房子是用木板隔出来的。没有天花板,顶上只是用塑料纸订了一下。“有时候上面还会掉蜈蚣下来。”吕德红说。屋子里没有空调,窗户已经缺了好几块玻璃,冬天天冷,她就用报纸糊了一下。家具更是少得可怜。一张小床,一个拉链布衣柜,两张旧书桌,其中一张还没有抽屉。一面墙上,贴着白纸,纸上写着吕德红的励志格言:“坚持到底!为自己的未来加油!”

  同住宿条件一样,吕德红的办公条件也很艰苦。镇政府在一栋两层的办公楼里,里面用木板隔出了几个办公室。吕德红的办公室没有电脑,只有一个旧办公桌、一把椅子、一排整齐的文件夹,就连会客的凳子都没有。

  “刚下来的时候心理落差蛮大的,但后来就慢慢适应了。”在吕德红看来,艰苦的条件其实是一种动力。

  “要想富,先修路。”去年4月,镇领导把康庄工程很多具体的工作交给了她,要让全镇村村通公路。作为镇里康庄办的唯一一名工作人员,吕德红必须负责修路工作的方方面面,报名、工程招标、公证等诸多环节,都由她一手操办,有时候一天就要跑两次县城,每次来回路上都要花两个多小时。去年七八月份,很多地方都还没有通路,要去工地就得走过去,她好几次都是顶着38度的高温走4个多小时,双脚都走出了血泡。

  付出总有回报。一年多时间,她负责修了9条山路,总长22.11公里。镇党委副书记周峰说,刚来的时候,吕德红经验不足,可现在她都成了康庄工程专家。验收总结会上,黄田镇党委书记吴小军笑着说:“康庄工程是吕德红哭着鼻子完成的。”

  通过QQ让更多的人资助贫困孩子

  吕德红从不觉得自己的住宿条件很艰苦。在黄田镇中心学校,一些贫困孩子的住宿条件远不如她。这也是吕德红的一块心病。

  晚上,她带着记者来到了学校。学生宿舍是用一间教室改造成的,里面放了很多双层床。据学校的生活指导老师鲍老师介绍,这样一间“宿舍”住了60多个孩子,因为房间小,很多孩子都是两人挤在一张单人床上。更让人忧心的是,山里昼夜温差大,晚上有时会到零度以下,但还是有不少孩子因为家里穷,现在还睡在凉席上。

  “这里的学校比我读小学的时候差多了。好多孩子都是要走十几公里山路来上学。冬天,他们都只穿单鞋单衣。”吕德红一谈起这些孩子,脸上就是忧虑的表情。

  四年级三班的沈雅萍是吕德红资助的3个孩子中的一个。孩子的妈妈身体不好,爸爸又在外面打工。见到记者,小姑娘直说:“吕阿姨真好。”

  孩子们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都应该改善,不过,镇里经济条件一般。吴小军说,现在镇里的教育支出已经很大了,实在有困难。

  吕德红除了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拿钱出来以外,还想尽办法帮助孩子们。通过QQ聊天,她邀请了不少同学来镇里参观。“20多个同班同学与这里的孩子结成了对子,有一个同学还一下子资助了好几个。”现在,她希望能联系到更多好心人,来帮助这里的孩子,让他们能够继续学习,能够在寒冬里穿上御寒的衣服。

  “钱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能理解我”

  工作两年,除了五一、国庆和春节等长假,吕德红很少回家,因为回苍南老家一次至少需要两天时间。对于家人,吕德红是有愧疚的,因为爷爷过世,她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平常日子里,吕德红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镇政府大院里度过的。在读大学时十分活跃的她,到了双休日,也不得不在办公室里度过。有时候她感觉特别孤独。每到夜深人静时,她就只能将自己埋在书海里。她的书桌上放满了书,一套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摆在最显眼的地方。

  “县城的新华书店书很少的,想要买什么书要事先预约。我的同学也知道这里不方便,在杭州看到有什么好书就寄过来。”吕德红说。

  “你到这里工作,会不会影响你寻找另一半?”

  “我想就在这里扎根”。

  谈到自己的择偶标准,吕德红显得落落大方,“其实钱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首先是他能理解我,如果两个人学历相当,又有共同的语言,那就最好不过了。”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追随她到新农村

  在吕德红之后,庆元招用的两批镇长助理中,林学院毕业的学生就有8个。这8个师弟师妹都经常和吕德红联系。陈清磊就是其中的一位,“刚去的时候落差真的很大,都是靠师姐慢慢带出来的。”

  更可喜的是,在得知吕德红的事迹后,更多的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去发展了。浙江林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郑本军老师说,受到吕德红就业经验的启发,仅在今年12月23日浙江省农林水类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上,就有超过600名毕业生当场与110多家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其中大部分单位来自基层,很多是一些涉农的小企业。而浙江林学院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小郑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相比较城市里的大公司,我们更愿意到有发展潜力的小企业和有广阔发展空间的涉农单位去就业。”

  新农村建设最缺什么?在基层干了20多年的吴小军有很深刻的体会,“宰相出巷里”,新农村建设最缺的不是钱,而是人才。吕德红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改变了无数大学生的就业理念。(2910301)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