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两核闹危机六方聚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9日08:00 沈阳网-沈阳今报

  

两核闹危机六方聚中国
外交部长李肇星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出席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的各国代表团团长。2006年,中国积极介入热点问题,在朝核问题、伊核问题上积极发挥作用。朝鲜10月9日宣布成功进行地下核试验后,核争端激荡着世界局势。在中方极力斡旋下,在中断13个月后,朝核问题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12月18日—22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的外交功力令人刮目相看。

  两核危机敲响警钟

  2006年世界发生的两起核危机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冲击给世界安全敲响了警钟:一是伊朗再次突破核禁忌,二是朝鲜进行核试验。

  核争端激荡着世界局势,核危机已成为当前和未来影响和谐世界的一个突出而重大的安全问题。化解核危机首要前提是,发达国家要拿出诚意,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缓解他们所面临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安全困境。这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关键,也考验着我们全人类的智慧和善意。伊朗核研究1月10日,伊朗决定恢复已经中断了两年半的核燃料生产研究,正式启封核燃料研究设施。至年底,伊朗在铀浓缩方面正在取得进展。7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第1696号决议要求伊朗在8月31日之前暂停所有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否则就有可能面临制裁。伊朗拒绝接受这一决议。

  12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决定对伊朗实行一系列与其核计划和弹道导弹项目有关的禁运、冻结资产和限制相关人员出国旅行等制裁措施。朝鲜核试验

  10月9日,朝鲜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宣布成功进行地下核试验。

  10月14日,联合国通过了第1718号决议,要求朝鲜无条件放弃核计划。12月18日—22日,在中断13个月后,朝核问题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在北京举行。

  朝鲜宣布成功进行地下核试验后,朝核问题成僵局。在中方极力斡旋下,朝鲜不仅搁置了第二次核试爆的计划,还同意重返“六方会谈”。12月18日,在中断13个月后,朝核问题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在北京举行。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22日宣布休会,中方代表团团长武大伟宣读了本阶段会议的《主席声明》,重申各方将认真履行9·19共同声明,根据“行动对行动”原则,尽快采取协调一致步骤,分阶段落实共同声明。各方同意“尽早复会”。

  中国外交“以和为先”

  除了在朝核问题、伊核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外,“2006年,在‘和谐世界’思想的指导下,在过去外交成就的基础上,中国外交获得了大丰收,进入了新阶段。”在12月5日召开的外交学院论坛上,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教授作如此评价。

  亮点一外交以“和”为先

  中国外交进入新阶段是以2005年胡锦涛主席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为标志的。“和谐世界”理念作为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无疑是2006年中国外交的最大亮点。亮点二一年主办三大峰会

  中国今年多边活动盛况空前,在一年之内,举办了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三大外交盛会,涉及60余个国家,这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尚属首次。亮点三领导人足迹遍全球

  2006年,中国领导人足迹遍及全球五大洲。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1月底,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先后访问了位于亚洲、非洲、欧洲、北美、南美和大洋洲的30多个国家,参加了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八国集团领导人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等多个大型国际会议。亮点四中美高层会晤频繁2006年4月,胡锦涛在就任国家主席后对美国进行首次国事访问。一年来,中美高层会晤频繁,战略对话定期举行,军事互访也已恢复。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成功举行可谓年内收官之作。亮点五中欧走向成熟务实

  2006年,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走向成熟与务实。2006年双方领导人互访密集,双方部长级会议、副部长级会议已经机制化,中欧关系呈现出战略性、稳定性、全面性和长期性。亮点六中俄互办“国家年”

  2006年是中国的“俄罗斯年”,中俄各级别交往十分密切。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胡锦涛主席和普京总统已四次会晤。接下来的2007年将是俄罗斯的“中国年”。亮点七中日外交僵局解冻

  今年中日关系出现转折性变化,安倍晋三就任首相后的首次访华是中日关系的新起点,结束了5年来的僵冷局面。而“战略互惠伙伴关系”新概念,预示着东亚两大国关系的新黎明。亮点八营造和谐周边氛围

  多边外交是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平台。2006年,中国扩大与周边国家的共有利益,在北面有上海合作组织,南面有中国与东盟和中日韩合作机制。中印之间龙象共舞成为主旋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