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广东中烟三年产量微涨税利猛增八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9日09:30 南方日报

  明年起广东卷烟总厂退出江湖,广东中烟成粤烟工业唯一法人实体

  广东中烟三年产量微涨税利猛增八成

  广东中烟工业公司昨日对外公布,3天后,也就是从2007年1月1日起,广东中烟工业公司与广东卷烟总厂正式合并为一个法人实体,名称为“广东中烟工业公司”。根据广东卷

烟工业早前确定的“三步走”重组战略路径分析,广东卷烟总厂退出历史舞台,意味着广东卷烟工业改革“三步走”战略在顺利走完前两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了资产和管理体制。广东中烟有关负责人在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肯定了这一逻辑判断。

  这几年,随着国内卷烟工业重组步伐加速,中国烟草版图正在重构,国内卷烟工业企业已经从原来的100家减少为40家左右。业内分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粤烟系”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占尽先机。有评论将“粤烟系”称为继“云烟系”、“沪烟系”、“湘烟系”后中国卷烟工业版图上崛起的第四极。

  据悉,2006年广东卷烟工业可生产卷烟186万箱,可实现税利116亿元。在产量增加不多的情况下,税利增幅比改革前的2003年提高了近80%。

  “广东卷烟总厂”退出历史舞台

  至被宣告退出历史舞台,“广东卷烟总厂”成立时间不过两年。知情人士分析,成立于2005年1月1日的广东卷烟总厂本身就是一个过渡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整合广东卷烟工业生产资源。广东中烟总经理李根基在2005年的一次内部讲话中指出,组建总厂的主要意义在于,使广东卷烟工业实现了一个法人治理结构下多点生产的运作模式。事实上,广东卷烟总厂自成立以来,就与广东中烟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的运作机制。

  参与当时组建工作的有关人士介绍,总厂成立之前,广东烟厂多达7家,即原广州卷烟一厂、广州卷烟二厂、南海卷烟厂、韶关卷烟厂、梅州卷烟厂、湛江卷烟厂、湛江卷烟厂廉江分厂。“一个省里7家烟厂各自为战,各持品牌,尤其是,一个省一年允许生产卷烟的数量是由国家严格限定的。而广东卷烟销大于产,因此,那点生产指标根本不够7个厂分的,各厂处于相互竞争状态,形不成有效的规模和有效竞争力的品牌。”

  一组更准确的数据显示,按重组前下达的生产指标算,7家烟厂平均每家每年不到30万箱。以广州为例,尽管当时的广州卷烟一厂和广州卷烟二厂都跻身全国36家重点卷烟工业企业,但规模远比不上国内一些强势烟草企业。若从单一品牌的产量来看,当时广东省共生产卷烟30多个品牌、100多个规格,其中产量30万箱以上的品牌仅有一个,其余大多只有10万箱左右。

  为了扭转“小而散”的不利局面,广东中烟按照“七变四”、“四变一”的步骤进行了两次整合,“广东卷烟总厂”应运而生:2003年底至2004年1月,原广州卷烟二厂、广州卷烟一厂联合兼并南海卷烟厂,随后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规定的时间关闭了湛江卷烟厂廉江分厂,广东卷烟工业从7家烟厂重组为4家烟厂。

  2004年下半年至2005年1月间,这4家烟厂经过合并重组为一家法人企业,即“广东卷烟总厂”,而原先4家烟厂则成为同一法人治理下的4个生产点。2005年1月后,新成立的广东卷烟总厂进入内部磨合期,在人力资源、科技水平、企业文化方面实施整合,粤烟面貌焕然一新。

  业内分析,广东卷烟总厂正式合并入广东中烟工业公司说明,广东卷烟内部生产资源的整合已经完毕,并顺利交由后者统一管理。

  “粤烟系”改革的蓝本效应

  虽然浙江、山东、湖南、河南等地的卷烟工业在联合重组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但早在3年前,广东中烟可谓吃了行业改革的第一只螃蟹。

  2003年5月,作为国家烟草专卖局推行工商分离管理的首批试点单位,广东卷烟工业从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分离出来,同时成立广东中烟工业公司,专司全省卷烟工业生产、管理和组织结构调整工作。

  据介绍,在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广东中烟经过深入调研,于2003年年中提出了广东卷烟工业战略重组“三步走”方案,该方案当时就得到了广东省政府和国家烟草专卖局的首肯。上文所述的“七变四”、“四变一”正是其中的“第一步”和“第二步”。

  广东中烟凭借重组创下烟草业奇迹:实施第一步重组后,“粤烟系”产量居全国第10位,而税利总额却已跃居第6,税利增幅列全国首位。同时,中国卷烟工业改革的“广东模式”,也迅速成为其他省份改革研究的成功蓝本。

  今年以来,浙江、江苏、湖南、河南等地卷烟工业相继实施了全省卷烟工业的联合重组,路径与广东中烟的改革模式基本一致。

  百万大箱品牌大战开打在即

  更重要的是,广东卷烟工业体制改革在全国抢先一步,使“粤烟系”有充分的时间整合品牌。稍加留意便知,从今年4月1日起,市场上的粤烟品牌外包装上的出品单位都已不再标注具体某厂,取而代之的是“广东中烟工业公司出品”的字样。“广东中烟工业公司”首次在消费者面前高调亮相。

  按照广东中烟的战略规划,通过2至3年的努力,广东“双喜”要成为年产规模100万箱以上、全国单一品牌盈利能力最强的全国名牌产品。为此,广东中烟把有限的生产资源和计划指标向“双喜”等主导品牌集中。事实上,广东中烟重组后,“双喜”2005年销量达68万箱,是当年最大规模的二类烟,2006年将突破95万箱,成为中国卷烟产销十强品牌,百万箱目标指日可待。

  新秀们的迅速发展让“云烟系”、“沪烟系”、“湘烟系”也坐不住了,他们联合重组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湖南中烟也于今年11月将长沙卷烟厂、常德卷烟厂“二变一”完成省内重组。

  业内分析,通过省级区域内联合重组,百万箱品牌大战正在开启。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2004年初中国烟草专卖局局长姜成康在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再次重申“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战略,并指出,争取通过3年左右或更长一段时间来完成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任务,把卷烟工业企业调整到30-50家,品牌调整到100个左右,要培育出百万箱生产规模的企业等。

  实际上,到今年中,中国烟草业原有100多家工业企业已经瘦身到40来家。

  跨省联合重组备受关注

  就在联合重组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在2006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国家烟草专卖局进一步提出,要努力培育10多个重点骨干企业和10多个名优卷烟品牌,烟草行业的联合重组正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继续向前推进。

  在这种大背景下,“跨省联合重组”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成为近来烟草行业较为关注的举动。例如上海烟草与北京卷烟厂、白沙集团与吴忠卷烟之间……

  事实上,广东中烟重组“第三步”早在2003年就定下规划:为了做大品牌,公司将在“第二步”进入尾声时启动跨省联合重组。据悉,广西最有可能成为“粤烟系”的重要合作伙伴。

  本报记者谢思佳

  2000年-2006年双喜产销情况(万箱)

  2006年1月-11月全国二类烟卷烟销售情况(万箱)

  (数据提供:国家烟草专卖局信息中心)

  广东卷烟税利总额(单位:亿元)

  广东卷烟总产量(单位:万箱)

  图表略,详见本报。

  图:

  明年1月1日起广东卷烟总厂并入广东中烟,两块牌子将合而为一。本报记者吴伟洪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