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公厕里的愉悦彰显文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9日09:30 东方网

  怡然作品集“十一五”规划,涵盖了人们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包罗万象的规划,还需要细化。于是,在“吃喝拉撒”占据“半爿天”的“拉撒”问题,也有了独立的规划。这不,2006~2010年《上海市公厕建设和管理发展纲要》出台了!

  这个“纲要”透露,上海将在五年内投资7.6亿元,让全市公厕实现总体增量、规格

升级。其中三个亮点格外让人兴奋,一是公厕里的男女厕位平均比例为1∶1.5:二是居家无厕所区域、开放性休闲露天场所、公共交通站点等场所的公厕,将实行免费开放;三是实现步行三五分钟就能找到厕所,公厕密度定义为“平均服务半径250米、每平方公里至少5座”。

  巨额的投资,人性化的蓝图,和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定位相匹配。其中所蕴涵的意义,怎么估计都不会过高。

  据记载,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开始出现茅坑,《周礼》称,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就在路边道旁建有厕所;而中世纪的欧洲,人们还没有厕所观念。厕所的进化就是从茅坑演变到茅房、厕所、卫生间、洗手间,从无到有,从私有到公共,从单一功能到集生理代谢、卫生调整、休息乃至审美、商业、文化等多功能,厕所革新一步步走向进步走向文明。

  公厕看来不登大雅之堂,却委实重要得很。据世界厕所组织(也简称为WTO)的统计数据显示,每个人每年大概要去厕所2500次。而医学专家指出,一个人从有便感后可以坚持5~10分钟,这段时间的步行距离约为300~500米,所以应该在500米之内有一座公厕。如果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公共厕所系统非常差,人们不得不忍着内急回家上厕所,这种生理压抑可能导致膀胱和结肠疾病,从而影响健康。看看,这“出口”和“进口”一样要紧吧,有时甚至更急迫啊!

  从另一个层面看,公厕是城市形象的一张名片,而且愈来愈和“文化”、“旅游业”、“国家竞争力”之类的神圣字眼链接起来。《说文字释》这样诠释“厕”字:“厕,言人杂在上,非一也……言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洁清也。”可见中国人对“方便”之事自古就很讲究,厕所的设置是为人“方便”,当然就要方便人,起码要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可是,如今的厕所却足以让我们文明的老祖宗汗颜和震怒,国际影响不佳。这些年,在来华游客的投诉中,有相当部分是投诉公厕不卫生,批评和抨击中国公厕问题的报道文章不计其数。不少外国旅游者这样形容我们的公厕:“捂着鼻子进去,踮着脚尖出来”、“鼻子是通往厕所的路”、“一跳二叫三笑”――“一跳”,是因为污水横流;“二叫”,是因为蛆虫满地;“三笑”,是因为厕所没有门,尴尬而笑――这真让国人尴尬而笑,乃至无地自容了。

  有专家提出,公厕应该是能让人们在使用时感到愉悦而多呆一会儿,而不是匆匆进来又匆匆出去的地方。今秋在维也纳街头的一个公厕里,我就有了这种感觉。到了“方便”之处,简直不敢进门,这是厕所吗?整体装潢得像一个酒吧,满墙是放着各色各式的酒瓶,下面是一个个女人张着猩红大嘴,定睛一看才发现是造型夸张的尿盆;另一旁是电子钢琴在兀自弹奏轻音乐。满室没有任何异味,却充盈着艺术氛围,颇有情趣,让人不禁莞尔,赏心悦目之中浑身轻松,真想多呆一会。

  上海将注入七八亿元新建的公厕,连同那些老的“方便”场所,是否也能让人感到愉悦而多呆一会儿呢?


作者:怡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