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捕捉城市细节记录奇言逸事 "偷听城市"走红网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9日15:02 中国新闻网

  “绝对是玛瑙的。你看塑料的是这个色儿。”——路灯下,摆地摊卖小饰品的摊主给一小青年看一个手链。小青年看了会儿,掏出七块钱买走了这个“绝对是玛瑙”的手链。

  “OK,五毛,好嘞,谢谢您了。各位GOOD拜拜!”——北京地铁八王坟站,一位卖报的老人在吆喝了三分钟“最后一份报纸”后,终于为手里的报纸找到了买主。他欢喜地接过五毛钱,然后用地道的京腔向一群等车的人打了个招呼,穿过缓慢的车流扬长而去。

  看完上面的话你先别笑,可能说话的人就在你身边。如今,你在公共场合说了几句逗乐的话,说不定回家后,就会突然在网上发现,这些话已经被网友原封不动地搬到了网上。这就是最近在网上颇为流行的“偷听城市”。

  捕捉城市细节

  “偷听”始于天涯论坛上一篇名为《偷听北京——一个城市无意而真实的秘密》的帖子,作者“小刀断雨”细心地捕捉了生活中不易为人注意的细节,内容涵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这是其中的一些:“现在都六点了吧,我七点前可能赶不到。这路上堵车太厉害了。”乘客在抱怨北京的堵车。

  “这上面的,就是17、18楼的,都卖出去了,现在涨到每平方米9000多元了。”北京的房价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谈到“偷听”的初衷,“小刀断雨”说:“这是一个物质的时代,也是一个虚无的时代。‘偷听’是对这个时代最真实的记录和表达,不用渲染,不用修饰,一切来得那么活色生香,像一张用傻瓜相机随意留下的照片。我不认为这样的‘偷听’很猥琐,甚至变态,相反我认为这是一个有意义的事情。”

  事实上,“偷听”这个概念并非国内首创。“小刀断雨”告诉记者,恰是媒体上一篇关于“偷听纽约”的报道勾起了他的兴趣:美国纽约有个网站专门记录这座城市中的奇言逸事。于是,他把这个概念借用过来,在天涯论坛上发了这个“偷听北京”的帖子。

  被淹没的商业价值

  现今,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偷听”。一些网站也专门开设了网友的“偷听城市”系列,“偷听上海”、“偷听西安”、“偷听重庆”等相继出炉。不仅如此,“偷听”场所的分类也更加细致了。记者看到,在一个名为“偷听城市”的网站上,一共列出了媒体网络、公交地铁、商场超市等12个场所。该网站是由全国各地的网友自发建立的,现在共有449条语录。

  那么,随着“偷听”的走红,“偷听”语录是否会像手机铃声一样成为网站的又一盈利渠道呢?据“偷听城市”网站的管理人员介绍,现在“偷听”在国内还是个新鲜事,网站的建立主要是大家的兴趣所至,还没有考虑到盈利。据了解,该网站的管理员目前是广州市一家网络公司的技术总监,对这个“偷听”网站的技术维护仅仅是他的业余工作。“今年9月下旬,‘偷听城市’网站刚开始创办时几乎没有知名度,每天只有几十个IP地址的访问量,后来接受了一次电台采访,名气逐渐扩大,到今年12月份,网站的日均访问量已经增至每天几千个IP地址的访问量。”在这位管理员看来,随着“偷听”概念的普及,网站的访问量也会不断扩大,商业价值的发掘相信会是水到渠成的事。

  是否侵犯隐私不能一概而论

  虽然“偷听”只记录在公共场合听到的话,也隐去了说话者的身份,更接近于“收集、记录”的含义,但也有人质疑在某些场合是否侵犯了说话者的隐私,例如公共场合中情人的私语以及人们在电话中的对白。

  网友“肖竹”认为,这里收集的语言都是最鲜活的,是对社会现状的真实描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文化与人们的生活现状,没什么不好。

  网友“茉莉”则表示,“偷听城市”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文化,但网站上也确实存在一些无聊的、甚至是低俗的话,这些话并没有什么有益的传播价值,相反还可能会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一位教授认为,一般公共场合所说的话不属于隐私,但是打电话的内容却具有隐私性,这样的内容在网上发布时即使隐去了说话者的身份,如果未经他人同意,也涉及到侵犯隐私权。因此对“偷听”是否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事件具体分析。

  律师则建议,“偷听”内容中被引述的人具体在哪里工作、有什么明显的个体特征,这些都需要回避,否则容易引发纠纷。

  (来源:经济参考报记者:王莉、陈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