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俄试射洲际导弹再次失败(热点追踪)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30日00:04 环球时报

  

俄试射洲际导弹再次失败(热点追踪)
图为俄罗斯“布拉瓦”洲际导弹。中国人常说“事不过三”,普通人办同一件事所能容忍的失败次数大多不超过三次,如今这个思维定律恐怕要在俄军新型“布拉瓦”潜射洲际导弹身上奏效了。据俄罗斯《生意人报》12月26日报道,被俄官员非常看好的布拉瓦导弹迄今已连续试射失败三次,许多俄罗斯老百姓都开始怀疑,这个关乎未来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武器真实战力到底如何。

  导弹像一截断墙砸进海里

  今年的12月24日对俄罗斯海军来说,注定是一个“黑色星期天”。《生意人报》驻摩尔曼斯克记者获悉,当天俄北方舰队的试验平台“迪米特里·东斯科伊”号核潜艇(以下简称“迪”艇)从水下发射新式“布拉瓦”洲际导弹失败,虽然军方未透露任何消息,但《生意人报》援引“迪”艇官员的话说,“布拉瓦”导弹出水后不到十几秒钟便失去控制,“像一截断墙砸进海里”。

  在此前的9月7日和10月25日,“迪”艇试射“布拉瓦”导弹同样遭遇失败,特别是10月25日那次失败影响最为严重,就在同一天,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第四代战略核潜艇“弗拉基米尔·莫诺玛赫”号和“尤里·多尔戈鲁吉”号将于年内服役,它们的核心武器就是“布拉瓦”洲际导弹,该导弹试验成绩尚且如此糟糕,何谈新潜艇服役。

  潜射洲际导弹有“四大拦路虎”

  以往试验失败的调查报告显示,“布拉瓦”导弹的动力系统和指令制导系统都可能存在问题。9月7日的试验中,“迪”艇在海水下发射的“布拉瓦”还在冲出海面之际就失控了,专家推测那次事故的导火索可能就发生在导弹主发动机点火失灵的一刹那。在10月25日的试验中,导弹虽然顺利地冲出海面,并点火升空,但不久后就不再按照原来设定的弹道轨迹飞行,“迪”艇无论如何发出修改指令都无济于事,最后均不得不启动导弹自毁程序,将其引爆,而12月24日试验失败的情形就与之十分相似。

  莫斯科卡内基中心安全分析师尼古拉·彼得罗夫指出,在已有的6次“布拉瓦”导弹发射试验中,失败次数占到一半,这不能不让人怀疑该系统的可靠性,而且出问题的地方均是导弹的“关节部分”,即使要进行修改也会大费周章,甚至可能使整个项目设计都推倒重来。俄媒体均认为,“布拉瓦”导弹是白杨-M陆基洲际导弹的潜射版,研制单位没有意识到水下发射环境比陆地要复杂得多,未对“布拉瓦”导弹设计方案进行更多的特殊性修改,致使带着“白杨-M躯干和灵魂”的“布拉瓦”洲际导弹下海后变得“体弱多病”。

  自从1960年美国第一艘能水下发射导弹的“华盛顿”号核潜艇服役以来,各国在潜射导弹开发上都遇到极大的障碍,即便是掌握该技术已有40多个年头的美国和俄罗斯也不例外。俄军事专家马基延科指出,导弹外观尺寸设计、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水下“冷发射”以及制导系统等技术难题堪称潜射导弹研制过程中很难克服的“四大拦路虎”,所有国家的潜射洲际导弹都至少要进行10次以上的实弹试射,确保上述问题无误才能投入装备。

  “布拉瓦”把大事给耽误了

  1998年,俄国防部出于节约资金的目的,决定将“布拉瓦”潜射导弹的设计任务交给莫斯科热力研究所,该所就是著名的“白杨-M”陆基洲际导弹的“娘家”。当时有许多俄专家认为这是个极大的错误,因为该所长期从事陆基洲际导弹的工作,其研究人员未必能很快掌握水下导弹发射技术要领及相关知识。

  起初,莫斯科热力研究所决心在8年内使“布拉瓦”导弹投产,并为俄军方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白杨-M”与“布拉瓦”将有70%的零部件可以互换,这意味着俄海军与战略火箭兵将实现历史性的装备型号统一,扭转目前俄海军潜射导弹型号新老杂陈的现状。但事实上“布拉瓦”计划并没有为俄海军节约任何资金与时间,相反资金还将增加。据美国NTI网站报道,“布拉瓦”导弹研制的延误,将使俄罗斯在2008年前装备3艘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而对于这次试射的失败,俄国防部官员认为,“按照原定武器更新计划,俄罗斯海上战略核力量将从2007年开始装备‘布拉瓦’导弹,此次发射失利对该计划是一个打击。”27日的《生意人报》刊文指出,应该对此次失败进行全面的检讨。

  为了进一步检验“布拉瓦”导弹的各项技术指标,俄罗斯政府已决定将“布拉瓦”导弹的试射次数增加到15次,由于计划试射次数的增加,至少还需要3-5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这样“布拉瓦”导弹不会早于2010-2012年列装。与此同时,战略核潜艇不能没有武器,因此新潜艇列装的时间也会向后延期。有专家分析,由于俄海军现役的战略导弹核潜艇只剩下12艘,而且状态都不太好,如果新的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不能按原计划的2008年服役的话,那么俄罗斯海基核力量很可能在今后数年内下降到与英国或法国战略核潜艇编队相当的水平(即只有4艘战略核潜艇可随时投入战斗),彻底丧失与美国进行“二次核对抗”的能力。▲

本报特约记者 时逢群 张学峰 张 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