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的议题设置与命运的“霍布森选择”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30日00:26 红网 |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做了一份关于中、日、韩、美高中生生活意识的调查,结果显示,与中国学生对韩国学生的普遍较高评价相反,韩国高中生对中国人印象并不好,他们普遍对中国人评价较低,认为中国人缺乏爱国心;在国民责任感、正义感方面,韩国学生的打分也很低。(12月29日京华时报) 在十七世纪,英国剑桥有一个叫霍布森的马匹商人,他在卖马时承诺:购买或是租 我的马,只要给一个低廉的价格,便可以任意挑选。但他又附加了一个条件:只允许挑选能牵出圈门的那匹马。其实这是商人的圈套。霍布森在马圈上只留下一个小门,肥马、健马、大马根本就出不去,能出去的都是些瘦马、小马、懒马。大家选来择去,自以为完成了满意的选择,其实结果可想而知。这种陷阱和圈套式的所谓挑选,被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同样,在这份言之凿凿的抽样调查中,也依稀可见几扇纸上的小门。其门楣上写着这样几个关键词:高中生、生活意识、感性评价……等等。在笔者看来,活动组织者选择高中生这么一个特定群体,来进行关诸爱国心、国民责任感等的对应品评,着实令人诧异。且不论此类较宏大的情怀、格调、品性、节操,能否于浮光掠影般的庸常生活断面中一管窥之,其取样模式与路径是否科学、可信服或有普遍代表性,单从该议题设置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心理学深源角度看,其潜在的“隐微幽妙”便很耐琢磨。 众所皆知,小到一个群体,大至一个民族、国度,其对另一群体、民族、国度的认识评价(社会学意义上)是复杂而微妙的,它可能关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甚或宗教信仰等等文明要素,可能不自觉受到诸如群体思维、文化晕轮效应等非逻辑性因素的影响;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同样是此类针对新生一代的“生活意识”调查,经历了以大长今、韩国偶像剧等为代表的韩流文化冲击波之后的中国高中生式认识评价,与前韩流期的意识品评,多半是大相径庭。尽管在韩国民众的自我认识与文化骨血里,在这两个时间段的爱国心、国民责任感等宏大或具象的国民性情怀的自觉性与饱满度“表现力”上,可能并无明显差别;同理,当呈现于韩国民众眼中的中国式现实剪影,始终脱不去流行文化的跟风与盲从、文化乃至一切社会消费形式上的浮躁与急功近利、以及更令人尴尬的社会贫富悬殊现象的存在、贪腐的丛生、矿难等“人祸”悲剧的频仍、偌多利益集团的权力性“割据”、民众各种权利与社会话语权的旁置与哑化(在信息全球化时代,毫无疑问,这些悲酸剪影都将是韩国乃至全球高中生们“中国印象”的第一课),而当一个异族群体的认识与理解图谱上,烙着以上种种沉重底色时,可以想见,其在现实中近距离的感性旁观,将很难理性与公允自持,任何一丝个体或局部的瑕疵,皆可能被放大或异化肢解。你能说,它所表征和寓示的,真的是一群人或一代人宏大国民性情怀的短板与失语吗? 固然,爱国心、国民责任感等皆是生为国民者至高、至尊、至贵的思想、道德与情怀宿命,它与生之躯体脐带、骨血相连,但它的饱满度与“表现力”却并非命定亢奋不竭,它同样需要适宜得体的社会和制度土壤来培育与引导,否则便可能萎顿无力、可能无序流转、可能误入歧途。换句话说,只有当每个国民的思想与权利砝码被充分尊重与珍视,当它们能够被一一纳入持重守恒的社会天平之上,能够以自由和创造性的形式展现自身的重量与价值时,它的情怀表现力和自觉性才可能被最大程度激活。反之,它可能被“养瘦”、“养小”、“养懒”,甚至成为被居心叵测的权力围栏圈养和左右的思想怪物。 “霍布森选择”式的议题设置,其实正昭示着当下我们局促而不自信的思维心电图;而当我们有勇气、有能力穿越社会层面的“霍布森选择”陷阱之后,或许会发现,此类调查选项纯属可笑而多余的思想梦呓。 稿源:红网 作者:楚玉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