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来论]文化产业竞争失衡下的"感觉错位"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30日01:16 燕赵都市报 |
由中日韩三国青少年研究机构及美国的一家调查公司共同实施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生活意识比较研究》课题成果近日公布。四国共有156所学校的7304名高中学生参与了调查。中国高中生对韩国人评价最高,45.7%认为韩国人最亲切,但只有5.4%的韩国高中生认为中国人亲切。中韩高中生彼此感觉错位。(《竞报》12月29日) 应该说,这是一个十分尴尬的彼此“感觉错位”。毕竟,45.7%与5.4%的“亲切”度 的悬殊对比,确实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笔者认为,对于这一“感觉错位”,其所折射出的,其实是一种“文明的冲突”,是中韩两国之间文化产业竞争力失衡下的一种“错位”;其所反映出的,是所谓“韩流”文化的依旧强劲,以及我国文化产业在这种文化产业竞争或者“文化侵略”冲突与较量中的式微与疲软。“感觉错位”应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解读,而不是哪个或哪国人个体与群体的冷漠与非友善。是的,作为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近年来,在中国、日本、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和越南等亚洲国家,这股“韩流”一直高潮不断。以《大长今》“领衔”的韩剧在各电视台甚至央视的频道轮番上映,而且收视率居高不下。而李英爱、金喜善以及“我的野蛮女友”等韩国演员,更是深入人心,成为脍炙人口的舞台形象和“最亲切”的韩国人形象“代言人”。对于这股“韩流”的力量,相信每个读者,尤其是那些处于青春萌动期的高中生而言,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感同身受,已经切实领教过了。应该说,正是在这种铺天盖地的文化侵袭压力之下,一种文化认同感以及对于“韩国人”的认同感也自然而生,中国高中生对韩国人评价最高,45.7%认为韩国人最亲切,也自然在情理之中。 而反过来看,与强劲的“韩流”相比,看上去华丽无比喧闹不堪的中国文化产业,却没有形成一种具有“侵略性”的文化张力和“潮流”,并与“韩流”形成一种在彼此冲突和交汇过程中的平衡。一些现代都市的肥皂剧,无病呻吟的浮躁让人们不得不锁定韩剧;以张艺谋为代表的影视文化产业,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除了赚足了票房,繁华散尽却依然没有找到我们流行文化的真正方向和文化价值所在。我们的文化产业在与“韩流”的对决中,自然也是处于类似“45.7%比5.4%”的绝对劣势地位。而也正是这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失衡才产生了失衡的相互认同感,产生了彼此的“感觉错位”。 所以,中韩高中生彼此的感觉错位,其实质是一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体现,是一种“文明的冲突”。所以,对于这种彼此的“感觉错位”,我们没必要感觉没面子,更不能以一个“崛起的大国”的国民心态,让这种“感觉错位”激起一种浮躁的民族主义情绪。不卑不亢的理性反思才是最有现实意义的。就像有人所说,“韩流”其实是一面镜子:一方面,它映照出了我们在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不足;另一方面,它的流行也不啻为一次对我们本土流行文化生命力的考验。笔者认为,通过这一“感觉错位”,反思如何用我们的本土文化来承载我们的“亲切”,来“重建”韩国等国民对于我们的认同感,才是最重要的。 ■石敬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