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孩子机会均等地享受优质教育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30日04:17 浙江日报 | ||
形象导刊 大力兴办职业教育为当地经济发展作贡献 近几年,宁海县根据“科教兴县”发展战略,按照县委书记林静国提出的“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就业,就是抓经济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走出了一条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有用之材的新路子,该县连续几年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职教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6年该县高职上线1112人,宁海职教中心学生洪静娜取得财会类全省高考状元。 该县教育局按照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切实转变了“重普轻职”的观念。此外,根据当地产业需求进一步加大对示范专业和新设专业的建设力度,大力开展“菜单式”培养模式,以进一步适应该县产业结构特点和企业的需求,推动职教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同时,该县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探索“上挂高校、横联企业”的合作办学模式,不断克服学校自身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困难,实现师资、设备资源的共享。该县职业教育在做大、做强上下工夫,走内涵发展道路,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的职业技术人才。 目前,该县有中等职业学校5所,年招生数达到3000人以上,初步形成了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高职、中职相衔接,并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为适应该县支柱产业发展需求,该县职业教育以机电类包括机加工技术和现代制造技术应用专业为主体,设置了商品贸易、旅游餐饮、航空乘务、电子通信等20多个专业,初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区域专业结构体系,为该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该县开创的“三元整合”德育教育模式、“企业专家导向型”办学模式、“精雕”模式等办学成果均达到了全省领先水平。目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分院已正式落户宁海,将为各大企业输送更多的应用性高技能模具人才。 该县职业教育积极开展“牵手百家企业活动”,每所职业学校联系近20家企业,实施订单培养,形成了学生、企业、学校自主互动的工学结合模式。在提高学生职业技术的同时,学校重视加强创业教育和职业生涯指导,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和升学的多种出路,实行高起点高质量就业,连续八年来就业率保持98%以上。就业率高达100%的宁海职教中心“9.54”现象不仅在当地引起较大反响,而且也令省内外多家媒体倍加关注——该校九五届一个只有58个学生的机械班,居然走出了34个自主创业的小老板,其中10家企业销售额达到500万元以上。该县职教“9.54”现象引起了教育部的关注,12月27日,教育部成职教司原司长杨金土专程来该县职教中心进行考察。 “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近年来,宁海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何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发展、铸就更大的辉煌,对全国百强县宁海来说,未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下阶段,该县将不断强化政府保障教育发展的责任,进一步摆正农村基础教育“重中之重”的位置,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不断加大城乡教育统筹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竭力推进宁海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力争提前实现教育现代化。 让每个孩子均享受良好教育 ——宁海县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纪实 东海之滨的古城——宁波市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宁海,素以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生态环境盛名于世。在这块土地上,曾涌现出明代大儒方孝孺、国画大师潘天寿、左联五烈士之一作家柔石等一大批名人志士。 近年来,宁海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确立教育统筹、均衡发展理念,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通过加大对城乡教育的统筹力度,全面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有力推进了教育现代化进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2004年该县跨入浙江省教育强县行列。 让每一个孩子——无论是生活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乡村,无论是家庭条件优越的还是家境贫寒的,都能机会均等地享受到与时代同步的优质教育,这无疑是教育发展最美好的境界。如今,这一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在宁海县已基本成为现实。该县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扶助农村教育的政策,为教育的均衡化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从而使该县均衡化教育渐入佳境,同时也有力推进了教育的公平。 教育规划是教育发展的航标。该县从抓教育整体发展规划入手,不断优化学校布局。针对大部分农村学校分布散、规模小、条件差和生源逐年减少的现状,宁海县于2003年就开始实施教育“集聚化、均衡化”战略,即高中段学校向城区集聚,义教段学校向集镇和中心村集聚。同时,制订出台了《宁海县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与发展规划》、《宁海县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五年规划》。目前,该县有90%的中小学生在镇乡中心校以上学校就读,使农村中小学生普遍享受到良好教育资源。 教育投入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近几年,宁海县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近五年来,该县投入教育资金总额达25.8亿元,年均增长20%。征收的农村教育费附加,年均增长64%。虽然教育投入逐年加大,但如何从根本上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破解农村教育发展整体“穷”的问题呢?该县采取了“财政优先支持教育”的措施,不断加大教育经费的统筹力度,优先安排农村学校建设项目。近几年来,该县134个学校建设项目中,镇乡农村学校达114个,占85.3%。同时,该县率先启动“食宿”改造工程,截至2005年,全县共投入农村学校的“食宿”改造项目资金达7315万元,已完成改造项目73个,改造面积8.24万平方米,通过改造,该县有82%的农村学校食堂通过达标验收。目前,全县镇乡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好的环境是校园。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为此,该县狠抓教育帮扶体系,大力实施“强校扶弱校”城乡结对帮扶工程,选派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对口帮教,经常性组织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名师、特级教师开展“送课下乡、送科研下乡、送讲座下乡”等活动,建立支教制度,使每一所学校都得到发展,不断促进教育公平。同时,该县财政每年安排265万元专项培训经费,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建立农村学校教师奖金制度和偏远学校教师补贴制度。三年来,该县财政安排农村教师奖金、补贴的经费已达2000万元。同时,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方面,该县对农村教师实行倾斜政策。目前,该县城乡在人、财、物、师资待遇等方面已基本均衡。 “特困学生一个也不能少,让贫困生享受公平的教育。”这是宁海县教育部门和当地社会各界的共识。为此,该县大力实施扶贫助学工程。近四年来,该县为15000余名家境贫困学生提供免费入学,减免费用总计达1172万元。从2002年起,该县对全县7个贫困镇乡和1个片近1.5万名中小学生实行“两免一补”优惠政策,补助金额达2965万元。2006年秋起对全县6万多名义务段学生实行免除杂费504万元。“阳光”同样照耀着广大外来民工子女。创办公办为主、民办公助等形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解决外来民工子弟就学难问题。今年秋季,该县又为6660名外来民工子女免除杂费54万元。一些孩子家长高兴地说,在宁海,孩子受教育没有外地和本地之分,这是宁海人对我们的最大认可。此外,近三年来,通过设立县人民教育基金会、党员干部帮扶助学、企业经理结对帮扶、慈善助学和发放助学券等方式对1.8万名贫困生进行帮扶助学,帮扶资金达1280万元。该县还全面实施“营养餐制度”,对符合条件的2685名贫困生,县财政按每生每周8元的标准予以补助,以使每一名学生健康成长。 组建教育集团,使城乡学子共享优质资源。今年7月,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在宁海“破壳”而出,该县首次组建了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和跃龙教育集团两大教育集团。这是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的一次跨区域合并,也是该县为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一次探索。谈起组建教育集团的目的时,该县教育局有关领导认为,纳入集团化管理就是为了体现公平教育,使名校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辐射,在师资力量上实现互通。 教育集团的组建带动了一批农村学校。跃龙教育集团选派了15名骨干教师到黄坛镇初级中学任教,使这所原先几乎每年都有三分之一生源“挤”到城区借读的乡镇中学面貌大改。地处城乡结合部的金桥小学,原本生源不多,并且大部分以流动人口子女为主。通过这次组建教育集团后师资力量的重组,该校成为当地一所响当当的学校,一些城区学生纷纷要求到该校就读。 要成才,先成人。近几年,宁海县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该县教育局局长林志来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精神风貌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晴雨表”,对学生理想信念形成起决定作用。为此,该县建立健全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教育网络,强化学生安全法制教育、诚信教育、行为规范教育、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积极开展“美德少年”、公民道德进社区等德育活动。为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有效预防和遏制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2004年9月该县在全省率先建立《宁海县中小学学生违法犯罪预警机制》,为全省中小学生违法犯罪预警机制提供试点经验。2006年12月在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该县教育局作了专题典型发言,与会领导和专家对宁海县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将该县的《中小学生违法犯罪预警机制》在全省中小学进行了推广。 农村最好的建筑是学校,图为该县一所农村学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