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让孩子远离“另类童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30日06:00 光明网
张嵩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听扑通跳水声。一个猛子扎下去,捞起一看是汪伦。”“考试复考试,考试何其多。我生待考试,万事成蹉跎。”连日来,省城市民朱先生常常听到邻居的孩子和小朋友们在玩耍的时候吟唱这些自编的童谣。仔细一听,发现这些都是从一些非常熟悉的唐诗改编的。朱先生很纳闷:孩子们咋吟唱这种“另类童谣”呢?(《新安晚报》12月24日)

  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童谣是最早进入孩子生活之中的。它是孩子始于摇篮的教育,具备任何动画、玩具所不可替代的体贴心灵滋养品性的作用。好的童谣可以起到教育人、激励人的作用。如从前一首“我在马路边拣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曾经激励几代人在童年时代“做个好孩子”。至今想起来,仍常常会唤起许多中年人未泯的童心,引起孩提时代美好的回忆。

  作为当代儿童,其学习生活中也理应拥有充溢着时代气息的童谣。而“另类童谣”的频现与传唱,反映了少年儿童的“早熟”,反映了不良习气的消极影响,反映了现代影视和明星对少年儿童的负面影响。窃以为,对这类“另类童谣”,宜疏不易堵,简单地对待,甚至粗暴地禁止,都于事无补。

  其实,对“另类童谣”也要分析,区别对待,比如对那些无害也无益或宣泄成分偏重者尽可听之,给孩子一个消除焦虑、寻得开心及平衡心理的出口,适当校正其中改编的古诗词及流行歌曲;而对包含不良内容的,则应加强教育,严格把关,做好引导,要启用替代法或兴趣提升法,将功夫下在贴近儿童生活创作更多的健康童谣上。

  笔者以为,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作一些工作:首先,编写有关童谣的教材,关爱孩子的人们不妨从“另类童谣”中悉心体察其天性和渴求,从中汲取灵感和素材,淡化说教意味,创作的童谣还其“幽默、通俗、上口”的风貌,让孩子们喜欢。其次,让健康童谣进入课堂,利用教育体制内的优势传播优秀的童谣。再次,家长引导。毕竟儿童还是一个不成熟的群体,家长们应该多引导孩子们接触健康的童谣。最后,鼓励社会创作。我国有儿童2亿多,但从事童谣创作的专业人员几乎没有。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拿出专门资金,调配队伍,创作一批让孩子们喜欢的童谣!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