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个体户减少的另类解读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30日06:00 光明网 |
胡添翼 中国个体户数量的减少,更与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与内在要求一脉相承,并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成就和技术变迁绩效。 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表明,1999年我国实有个体工商户3160万,到了2004年,这一数字下降为2350万户,6年间净减少810万户,平均每年减少135万户。(12月20日《中国青年报》) 微利时代促成个体经营户减少 个体户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为创业、就业提供了一定的渠道。而由于个体户体制的局限性,决定了个体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补充地位的性质。同时,在当前日益严峻的中国就业压力面前,个体户的勃兴和繁荣更具现世意义。 因此,个体户数量的增减理应引起社会的层层涟漪。基于不同的认知,不同的人给出了这组数据的多种解读。而在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的视角中,将其归结为我国不甚理想的创业环境。他说,目前我国虽然创业环境已大有改善,但是,严苛的政府规制、沉重的税费负担、缺位的创业服务等仍在抑制创业活力。 中国个体户数量的减少固然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全国各地对个体经营业主的政策微妙变化,也不排除周天勇教授所归纳的创业环境的改变。但是,笔者以为,中国个体户数量的减少,更与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与内在要求一脉相承,并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成就和技术变迁绩效。 其中,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逐渐告别短缺,使大多数行业从买方市场步入竞争市场。在改革开放初期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中国经济的短缺经济特征,大部分行业的进入门槛较低,怎么干都能赚钱,必然促使大量的资金和经营业主充当个体业主。然而,当中国经济逐渐告别短缺步入竞争市场之后,势必拔高行业准入门槛,推动中国经济各行业逐渐步入微利时代,最终促成个体经营户的减少。 此外,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年中脱胎换骨的内在变革,更有力地推动了个体工商户的减少。其中,发轫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全国商业流通连锁业的蓬勃发展,导致个体工商户的市场占有份额和数量的急剧减少。同时,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也有力地推动了个体经营户的净减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电子商务相关技术得到持续突破和社会诚信体系进一步建立之后,个体工商户有必要再次寻求新的发展动力。 个体户减少推动私营企业增加 最后,从均衡的角度出发进行解析,个体经济单元的减少,必然推动另类经济单元的增加。循此逻辑出发,我们可以设想,中国早期个体户在经历初期的滚动发展和资本积累之后,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势必将原有的个体经营业态转型为私营所有的合伙企业,乃至公司制企业。同样来自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给这种推论提供了有力佐证。据国家工商局统计,2005年底,全国登记的私营企业430万户,从业人员4681万人,私营企业户数比1999年的148万户增加了282万户,从业人员比1999年的1900万人增加2781万人。 这种产业组织形态的变化,对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绩效提高,将更具意义。经验研究表明,个体工商户由于其大多数都是“生存型创业”,在推动社会、技术创新方面,其能力基本缺失。但是,广大的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却因为经营组织形态的变化,具有开展模仿和“学习效应” 的天然条件,使其创新能力获得了成百倍地增长。美国经验表明,其85%左右的技术创新来自于广大的中小企业。而印度的相关经验也认为,经济体的持续活力地发挥,不在于企业本身经营规模的大小,而在于企业本身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目前,印度多家“中小型企业”在其同类产品中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首位,并因此成就了近年来为世人称道的“大象”奇迹。 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个体经营户的减少,我们没有必要表示出过分的担忧,似乎更应当理性地认为这是中国经济的内核正在发生位移,为日益浮出水面的大量中小企业而欢呼雀跃。当中国大量的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得到巨大发挥的时候,中国经济距离稳健和持续的成长,就真正为期不远了。 仍有必要建立个体经济服务体系 当然,中小企业因此勃兴,并不能掩盖仍有大量的个体从业人员将因此要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因此,剩下的问题,是如何为从个体经营业主岗位上退下来的广大从业人员寻求出路。对于广大从事个体经营的城镇居民,政府应该加大引导力度,引导他们进入工厂重新就业,同时拓宽新的就业领域,引导其进入社会服务行业。甚而至于,政府可以引导广大城镇个体户从目前广泛分布在二、三产业的个体经营领域,拓宽到第一产业进行重新就业,繁荣农村经济。 而对于大量进城的广大农民个体户,在其逐渐丧失市场竞争优势之后,势必要加强就业培训,鼓励其从新进入劳动力市场。同时,更应当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谋求建立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就地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减少农民工盲目进城。 对于当前仍然处于市场竞争的个体经营户,则有必要加强建立以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个体经济服务体系,并对服务体系建设给予必要的资金及政策支持。同时,充分利用现有职业学校、培训中心等力量,开展面向个体业主的投资咨询和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广大个体户拓宽经营范围,在条件成熟之后转型为中小型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