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高校评估需摆脱“运动思维”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30日06:00 光明网 |
王晓渔(上海学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在荒地上临时种麦子冒充草坪应付检查。(《华商报》12月20日) 就事论事,麦地没有什么不好。与其用高价引进一些水土不服的进口草坪,还不如种植适合当地的麦子。 但是这不意味着可以把麦子混同为草坪,正如鹿是国家保护动物,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指鹿为马”。 报道指出一些教师认为这是弄虚作假行为,校方则认为这种方法既经济又快捷,他们的说法都没有错。综合起来,可以称之为“经济快捷的弄虚作假”。 与“昂贵拖沓的弄虚作假”相比,这种方法当然要略胜一筹,但仅仅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关系。 稍微浏览一些关于高校评估的网页,就会发现它们经常与“造假”两字联系在一起。甚至还有网友总结出“高校评估十宗罪”,比如安排学生在评估专家必经之地作出读书的样子。当然,这些事情未经证实,但也没有被证伪。 暂时搁置这些“真假难辨”的事件,仅从种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来看,高校评估依然没有摆脱“运动式思维”。我们对此一点也不陌生,比如当年的“严打运动”,确实使得治安状况有所改善,有关部门也完全可以举例证明群众如何热爱“严打运动”,但为什么这种方式逐渐被放弃? 显而易见,它从根本上违背了法治精神。现在各方往往纠缠于高校评估中的问题应该归咎于政策,还是归咎于对策,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运动式思维”完全违背了教育精神。 “运动式思维”注定政策和对策都会出现种种问题,没有一方能够幸免。最近教育部下发调整说明,对部分重点建设高等学校(教育部批准设置研究生院的普通高校)评估指标进行调整,其中有一条是将“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改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我们知道,评估标准一夜之间就可以更改,可是攻读一个学位一般需要三年。 提高专任教师的学位层次,这个目标无可非议,但是突然更改这一标准,无疑会使高校陷于被动境地。相比之下,倒是另外一处更改比较人性化,即把抽查学校材料的年限从3年变成了1年,原则上仅考察学校当年现有的材料。 教育部有关人士表示,高校评估是“世界各国的通例”。既然如此,我们就需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国际惯例。在很多国家,高校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给高校放权?评估主体是否更多地让位于同行和社会,而不是行政机构呢? 从国际惯例来看,没有多少国家采取“运动式思维”进行高校评估,我们是否也应避免这种现象?这首先要改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结构,高校评估不应该是从上而下的垂直关系,更应该是平等的水平关系。需要调整姿态的不仅是高校,也包括教育主管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