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弟弟深情忆兄长“李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30日08:55 长沙晚报

  

弟弟深情忆兄长“李侠”

  图为上海电信发行的面值100元的IP卡,选用李白照片作为图案。(资料照片)

  

弟弟深情忆兄长“李侠”

  站在哥哥李白的遗像前,李华庆老人叮嘱孙女小红永远记住大爷爷。小刘军 摄

  

弟弟深情忆兄长“李侠”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海报。(资料照片)

  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前夕,一份份有关国民党军队江防计划的情报通过电波飞向延安,有力地保障了渡江战役的顺利进行。就在我百万雄狮胜利渡江、接近大上海的时候,1949年5月7日,我党一位优秀的战士却牺牲在黎明的前夜,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年仅39岁的生命!

  李白——这位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过特殊贡献的人,共和国没有忘记。其崇高的革命气节、忘我的奋斗精神,以“李侠”的艺术形象再现于银幕,深深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近日,记者走进湘东浏阳的大山深处,采访“李侠”的原型、浏阳人李白(原名李华初)的弟弟李华庆。面对记者的来访,这位已90高龄的老人久久地凝望着家中挂了半个世纪的李白照片,喃喃自语:“哥哥,你还好吧?”

  红三军团吹号手

  记者听说张坊镇板溪村有清代民居留存,便到浏阳寻访。没想到,“老民居”居然是革命烈士李白的故居,他的弟弟李华庆老人仍健在。

  走近李白故居,村民告诉记者,李白年少时居住过的真正“故居”已于上世纪80年代拆除,他的弟弟李华庆老人今年90岁了,身体还不错,就住在故居宅基地旁边的一间农舍里。听说来了客人,李华庆穿戴整齐走出自己的卧室。老人先带记者看了如今已长满青葱蔬菜的老屋屋场,回到自家房屋前坪要走过一个较陡的下坡,记者下意识地要去扶老人一把,谁知他连连说“不用扶”。李华庆告诉我们,他在家排行老二,哥哥比他大7岁,在家乡时的名字叫李华初,还有一个小弟叫李华祥,10多年前去世了。他说,哥哥从小人聪明、性格好,很会照顾弟弟。13岁那年,母亲去世了,哥哥便去爷爷开的染坊做学徒,两年后再去李氏祠堂上私塾。

  这个浏阳少年吹得一手好号,在当地的人缘很好。1930年7月,李华初成为红三军团通讯员,并担任号手。同年8月,他随部队参加攻打长沙的战斗。红三军团失利后撤出长沙,李华初与部队一起撤退到平江,随后离开家乡。行前他托人给家人带去了一封信,此后家人再也不知他的下落。由于时局动荡,这封珍贵的家书早已丢失。

  革命军中马前卒

  这一走,李华初便再没有回过浏阳。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中,李华初已经成了职业革命者李白。

  李华庆和全家人并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再次得到哥哥的音讯,是解放前夕嫂子裘慧英从上海寄往浏阳的一封信,告诉他,哥哥华初1949年5月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可惜的是,这封家信也已不存。

  1950年,李华庆以革命烈士亲属的身份应邀去上海。当时组织上准备安排他在上海工作,但李华庆考虑自己没有文化,加上舍不得离开老家,便谢绝了组织上的好意。他从上海带回了哥哥的一张放大照片,上面有裘慧英1950年9月亲笔书写的“烈士简历”。回到浏阳张坊后,李华庆将哥哥的照片端端正正挂在家中墙壁上,一挂就是50多年。在当地,他很少主动向人说起自己是革命烈士的弟弟。

  李白作为我党一名优秀的电讯情报专家,在上海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成为我党设立在上海的秘密电台中的一名电讯情报员。由于他刚到上海时还是单身汉,为了不暴露身份,组织上安排绸厂女工裘慧英与他假扮夫妻。李白忘我工作的精神很快感染了裘慧英,两人逐渐产生爱慕之情,经党组织批准结为革命伴侣。解放前夕,李白正在向延安拍发国民党军队绝密情报时,被国民党特务测出电台所在位置而被捕。在狱中,敌特拷问他时使用了针刺手指、钳子拔指甲、上“老虎凳”等酷刑,李白始终坚贞不屈。最终,从南京赶来上海坐镇指挥的蒋介石批示:坚不吐实,处以极刑。

  李白——这位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军中马前卒,临刑前还向探监的妻子询问解放军进军大上海的进程,并留下遗言:天快亮了,不论生死,我心里都坦然。

  永不消逝的回忆

  李白牺牲后,中共情报战线的卓越领导人和组织者、直接安排李白隐蔽上海从事发报工作的李克农万分悲痛,亲自指挥同志们找到烈士遗体,党组织于1949年8月为李白召开隆重追悼会。后来,李克农又建议将李白事迹搬上银幕,以教育后代胜利来之不易,当珍惜幸福生活、世世代代不忘革命先烈。

  时光流逝了半个多世纪,人们对革命烈士的怀念从来不曾消逝过。目前,浏阳市已在进入板溪村的公路旁立起了“李白故居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牌子。黄浦江畔,上海人民同样没有忘记李白,没有忘记他以生命为代价发出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李白生前在上海从事革命斗争的居住场所挂上了“李白烈士故居”的牌匾,2003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板溪村地理位置十分偏僻,进村的山路崎岖不平,记者发现手机屏上已显示此地“没有网络”。李华庆一家居住的房屋,也只是当地很普通的一间农舍,家里几乎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具、摆设。老人告诉我们,他的老伴前年去世了,女儿也在去年过世,他弟弟的儿子过继给了他,现在老人就与儿子生活在一起。记者离开板溪村时,李华庆仍沉浸在对兄长的无尽思念中。

作者:记者 黎铁桥 李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