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经济专家沪上纵论和谐社会保障—— 老年赡养比上升如何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30日09:00 解放日报

  调查显示,目前老百姓对养老保障的关注程度达到76%,对医疗保障的关注程度达到79%。如何稳妥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高度的现实意义。

  昨天,国内百余位经济专家会聚上海财经大学,纵论“和谐社保”。不少学者在客观评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很大进步的同时,也直言隐忧与不足,并提出了不少设想建议。

  建老年人生活补贴制度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秘书长赵洪指出,我国目前已经形成项目比较齐全的社会保险体系,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五项基本保险都已建立,城镇低保等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整个社会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有所提高。

  但也应该看到,目前城镇职工保障率还比较低,城乡之间社会保障衔接不够。他建议,城镇可以建立老年人生活补贴制度,由政府财政支撑;另外还应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保障管理实行垂直管理,等等。

  提高下一代劳动生产率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教授从人口结构角度,对社会保障和储蓄率的关系进行了解读。

  1982年,我国的少儿扶养比为24.37%(即差不多4个大人养1个小孩),老年赡养比为10.14%。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父母的工资要养三四个小孩,保持收支平衡已煞费苦心,难有储蓄。随着独生子女的比例提高,少儿扶养比不断降低,2000年仅为15.98%,老年赡养比则不断上升,2000年为15.12%。

  根据莫迪利阿尼的生命周期假说,人在20岁-30岁的阶段基本不储蓄,30岁以后储蓄率逐渐提高,退休以后下降。假定30岁-60岁是净储蓄阶段,中国目前储蓄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个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大。

  从人口的代际转移角度看,当前的储蓄者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高峰期出生的人口,当这代人退出劳动力市场,他们的巨额储蓄包括房产要转移到下一代,而下一代人是独生子女。袁志刚指出,我们要动态地看问题,这一代人的养老水平最终要看下一代的劳动生产率,更少的年轻人如何才能养得起更多的老年人?关键是提高下一代劳动生产率,那么现在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和建立先进的教育制度,就是提高生产率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途径了。

  集中资金“保大病”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丛树海教授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建设需解决四个紧迫问题:养老重点解决个人账户做实问题;医疗切实保障大病问题;全面低保的“最后防线”和防止“懒汉”问题;《社会保障法》基本法立法问题。

  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转轨过程中,养老保障的历史“欠账”如何解决?丛树海提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开辟新的税收来源、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发行特种用途国债。其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是主要的稳定的途径。他建议今后几十年财政必须每年腾出若干个百分点用于养老保险补贴支出。

  在谈到医疗保障问题时,丛树海认为,医疗保障的核心应该是“集中财力、救死扶伤”,救死扶伤的要点就是“保大病”,而大病发生时缺乏充分保障正是现行医疗保障制度的根本性缺陷。希望能够集中资金保大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