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两年后 首批课改生或临新高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30日13:16 长江商报

  ■《初中生告别“一考定终身”》追踪

  本报讯(记者 张瑜琨)“学校提倡素质教育,高考不考学生素质,仅仅与分数挂钩,这该怎么办?”这是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家长反映最普遍的问题,也是课改之初遇到的最大阻力。

  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说,为了推行素质教育,高考确实需要改革,这是共识。高考改革的实质就是传统应试教育的改革,素质教育不能推行,谈何高考改革呢?

  该负责人说,两年后,我省的第一批“课改生”将面临酝酿中的新高考。“学什么考什么”也将成为考试的方向。

  据了解,目前高考的改革方向还在制订当中。

  █困惑

  育分还是育人?

  前两日,记者与几位中学教师和学生家长聊起素质教育的话题,中小学教师不约而同地慨叹道:搞素质教育,可高考却是以学生成绩为标准,弄得我们不得不奔命于应试教育。学生家长异口同声地表达了这样一个急切心愿:老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苦,家长也陪得很苦,这是何苦呢?可是不苦又不行,孩子升学主要还是看学习成绩。

  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离不了恰如其分的考试,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离不开适时适当的考试,但倘若一切惟考是从,一切凭分评判,那就违背了教书育人的初衷,最终只能堕入“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的“育分”泥潭。

  教育的本质不是“育分”,而是“育人”。虽然老师学生都懂这个理,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却总不得法,试图通过“育分”来“育人”,可效果却难以尽如人意。

  “育分”的副作用到底有多大,一位德国学者的评判值得我们深思:你们学生的书比我们的厚,考试成绩比我们的好,但你们还要买我们的技术,我们的产品。

  考试制度滞后影响评价

  新课改面临的问题中,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滞后,反映最为集中。

  一位中学校长说,新课程改革把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由以前以升学率和中考分数为标准的终端评价,变为现在以学校办学水平、教师日常表现和学生综合素质为内容的过程评价,使现行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但由于目前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仍在起作用,分数仍是衡量学校和学生的标准。由于中考、高考制度改革的滞后,升学率事实上仍是当前社会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学校不得不追求学生学业分数和中考成绩。

  现在学校按照新课程要求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家长不理解,认为是“老师带学生玩”,“花里胡哨”,并不能给孩子分数提高和升学带来好处,因此家长对这些老师的评价都很低,老师压力很大,心里也十分委屈。

  与高考相衔接问题待解决

  在一次对各实验区教育局长、校长和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列出的“中考制度、办学经费和条件、课程资源、教师编制、大班额和办学自主权”等六项阻碍改革实施的主要因素中,“中考制度”被排在首位。

  目前,武汉市中考改革现已全面铺开,2007年,所有武汉市中考生将面临新中考,学生初一、初二综合素质学年阶段性评价结果是初中毕业生初中学段终结性评价的重要依据。初中学生终结性评价结果既是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武汉市教育局有关领导说,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否则学校、教师和家长都无积极性。鉴于中考、高考关联度很高,教育部在提出课程改革评价体系,进行中考改革的同时,考虑与高考的衔接,解决高考终端问题。

  本报记者 张瑜琨 通讯员 祝正洲

  综合素质评定 考试成绩只占小部分

  评价体系有专门公示制度,教师考评体系随之变化

  武汉市初中全面引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毕业升学依据(详见本报昨日B09版)。这一消息引起众多读者关注,不少读者致电本报询问: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后,传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还重不重要?这一分数在升学时占多大比例?对老师的考评是否也会随之变化?

  昨日,记者带着读者的疑问,采访了全国第一批实施课改试点的学校之一、水果湖第二初中校长杨建为。

  评价学生

  考试成绩只占一小部分

  以前,对学生的考核只是考分高低,实施素质教育如何对学生进行考核?

  杨建为说,现在对学生的评价分为三种:一是日常评价;二是学年阶段性评价;三是已不仅仅只注重学业考试,还包括即时评价、成长记录、特长表现等方面。

  日常评价,是各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做好记录和资料收集,依据标准对学生及时做出评价。具体来讲,日常评价又包含即时评价、成长记录、学业考试、特长表现等四个方面。

  与传统的学业考试相比,该校除书面测试外,还设置有口试、听力测试、成果展示、实验操作、上机操作等形式的测试,允许学生进行二次考试。

  初中学段终结性评价在九年级第二学期进行,班级评价小组以学生的日常表现为依据,通过参考学生日常评价、学年评价结果以及成长记录、综合素质评价报告书、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结果等,经集体讨论,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这种评价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素质教育中‘育人’的重要性。”杨建为说,在综合素质评价的分级中,会具体列出哪些是良好的表现,哪些是不良的表现,“有针对性的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能真正的‘成人’。”

  实行“公示制”

  确保评价体系公正

  一些家长认为,采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好是好,但其公正性由谁来保证?“比如学生互评阶段,玩得好的同学就会打高分,如果有矛盾的同学甚至可能打最低分,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杨建为表示,为了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考评系统的公正性,学校也出台一系列的“监察体系”。

  如对学生互评,就不是简单地一对一学生互评,而是将学生随机分组,在一个小组内,所有的学生都会对同一名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一对一”模式的偶然性。比如,一个小组如果有30人,每名学生就会有29个同学进行评价。

  再如班级评价,要求要不少于3名老师同时评价,而评价的依据就是学生自评、成长记录袋和现实表现,最后再由班主任为每个学生撰写综合性评语。如果几名老师在评价结果上有较大分歧时,就找上级部门直至校长来裁定。

  评价结果出来后,学校还实行“公示制”,公示期为一周。在规定时间内,全体学生综合素质五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分别在自己班级内公示;若五个维度都是A等的学生名单则要在全校内予以公示。

  公示期间,学校还专门设置举报电话,专门受理学生、家长及社会的质询、投诉和意见,从制度上保证评价体系的公平、公正。

  考评老师

  学生不喜欢,不是好老师

  “对学生的考评方法有很大的改变,对老师的要求也会跟着改变。”杨建为说,实施课改后,他们对任课老师的要求要比以前严格得多。

  以前,对任课的老师的考核最主要的就是看其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谁教的学生成绩高,谁就是好老师。

  现在就不一样了,对老师的考评,不仅仅是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看老师的专业化发展能力、对学生的关爱度、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能力等综合性考评。

  所谓的专业化发展,主要考核老师制定的专业化发展、预期目标等规划;对学生的关爱度则会请学生和家长对老师来评分等。

  “如果一名老师教学水平很高,但学生对他不喜欢,或者他不怎么关爱学生,那么他就不是一名好老师。”杨建为还举例说明,如果一个学生在小学时很有特长,到初中后老师没有关注他特长的培养,那么他也不是一名好老师。

  本报记者 何辉

  家长有疑惑 学校再评定

  考评时,不论是学生互评,还是老师评价,标准是否一致?杨建为说,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过考核结果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现象。

  2005年综合素质公示期间,学校接到一名家长的投诉电话,对老师给其儿子在“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维度上打“C”想不通。学校调查发现,老师给学生的“C”,主要依据是学生不是很遵守公共秩序,喜欢搞恶作剧。

  “喜欢搞恶作剧,就说明我儿子的思想品德有问题吗?”针对家长质疑,学校专门请来5名老师再次集体评定。“评定组”认为青春期的孩子有逆反心理很正常,但搞恶作剧也不至于就是品质不好。经一致商定,将该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改为B,家长也没意见。

  “我学到了学习方法”

  “我们所学的素质教育,我认为最大的好处是学到了学习方法。”水果湖二中初三(7)班学生李沛峰说,与以前学生被动地学习相比,现在的学生会更多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来掌握学习的方法。比如说学英语,以前的学生就只会死记单词和语法,学的是“哑巴英语”,现在就不同了,除了掌握单词外,在课堂上还会听英文歌曲、与老外对话的活动,“让我们自己去说,自己去练。”

  该班学生肖雨欢也说,掌握了学习方法后,以后遇到新的知识,即使不用老师来教,我们自己也会掌握一大半知识点,“这就是我们的优势。”

  █教师声音

  谈困惑

  教学管理模式是否该同步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学会合作和探究,但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时,我们的领导却认为,这样的课堂纪律太乱。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教师也尝试着仅把教材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在备课方面有所创新,但学校仍然按照课程改革以前教案检查的要求来检查教师的教案。

  究竟什么是好的课堂纪律?究竟该不该用旧的教学管理模式来规范新的课程改革?教师的观念转变了,但领导的观念却没有更新,这样的课程改革如何改?

  一一某语文老师

  家长不理解让人为难

  我们按照新的课程理念改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给学生布置了许多实践性的、体验性的作业。但不少学生家长为此找到学校,责备老师乱布置作业。在他们看来,只有写在作业本上的才是作业。参加课改实验以来,学生家长对课改实验的不理解一定程度上阻碍课改实验的顺利开展。

  我们的一个学生在家里按照老师的要求用刀子把萝卜削成不同的几何体,以完成作业时,却受到了家长的批评。家长说:“老师给你们布置的都是啥作业?我辛辛苦苦种的菜让你给毁了这么多,这得少收入不少钱。”学生家长对课改不支持,对实践性作业不理解,这让教师很为难。

  一一某校教导主任

  谈经验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新课改,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水果湖二中初三历史教师魏红梅说,以前教历史,只要告诉学生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就可以了,属于“填鸭式”,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多的是靠死记硬背,而不是理解。“现在就不一样了,在讲解历史事件时,我们会给学生一些资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和归纳,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变学生被动地接受成为学习的主体。”

  该校初一政治教师李俊文也说,现在的《思想品德》课去掉了以往的繁、难、偏、旧的内容,降低了知识难度,将枯燥的政治课改为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比说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面对新环境、新老师会不适应,那么《思想品德》课就会安排“如何适应新环境”的课程。

  学生高考时也有不适应

  该校语文教师卢红反映,据她从进入高中的学生反馈信息来看,实施课改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喜欢提问,不断探究各种知识。在写作文方面,他们的思路比较宽广,这些都比非课改学生有较明显的优势。

  但同时,面对高考的考试要求,他们也暴露出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比如在语文的基本语法知识、字词句等掌握上,就比非课改学生要差一些。

  “有这种不适应很正常,因为课改的初中注重的是语感的培养和学生的创新能力,而高中更多的注重的是考试能力。”另一名语文老师说,如果想化解这两者间的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所有阶段的教育都实行“素质教育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