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广州观察:害怕被感动害怕被同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30日14:31 金羊网-羊城晚报

  □质数

  日前《广州日报》刊登了两则和捐款有关的新闻。一则自然是王菲和李亚鹏的嫣然基金会的捐款活动,一则是广州的全国首个外来工子女宏志班同学的募捐演出。

  前者自然是备受瞩目,明星和富商云集,不但是一次慈善活动,更是一次时尚活动

,成为所有报纸娱乐版的头条,后者的境遇则不可同日而语。

  家庭贫困,成绩优秀的外来工子女组成的小小的合唱团在与职高学生一起举行的“手拉手爱心活动”中卖力演出,但台下的职高学生听到要捐款,就闻风而逃。

  大家不禁要问,这些孩子为什么不能和宏志班的同学“手拉手,心连心”呢,是不是这些孩子太没有同情心呢?

  但也许还有另外的答案,比如是不是我们自己对同情心,一直有着错误的认识。

  我们认为,同情是给弱者的,所以,我们一直是在制造强弱的区别,以为这样才会有施与受。比如经常有父母带着自己的孩子,参加助学的活动,为乡下的小朋友送上礼物,同时也以此作为家庭教育的一项课程,我们一直用类似的形式学习同情弱者,以及在同情弱者的同时珍惜自己的强势地位。

  这场演出,同样就是设计好的强弱对比的格局,这既不是一场真正的演出,也不是一场合格的演出,孩子的演出服不漂亮,歌声不整齐,动作也不协调,对于这次活动的组织者来说,这样的现场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但他们的想法是,这样的演出可以呈现出宏志班学生的真实状态,从而感动台下的观众。

  事与愿违,同学们害怕被感动。其实我们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有“同情是给弱者”的同情教育,自然我们不敢处在施予的位置上,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强,比如这次活动中职高的学生就会想“我自己的钱都不够花,怎么会捐款呢”,我们也不愿意处在接受的位置上,因为不想自己太孱弱。

  同学们不但不感动,而且闻风而逃,这当然是最坏的结局,但即使台下捐款踊跃,活动就成功了吗?又有谁想过站在舞台中间的孩子的感受呢?有谁愿意自己站在舞台的中间,在《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中,来接受别人的帮助呢?

  所以,假设可以在两个捐款活动中选择,我宁愿为王菲捐款,同情是基于人人平等的前提下的付出,不是水向低处流,而是水流的融合。我更愿意将同情,给一个和我并肩站立的人。

  同情是给弱者的,所以,我们一直是在制造强弱的区别,以为这样才会有施与受———质数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