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从四个“丝毫不能”看破解“三农”的决心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30日18:00 光明网 |
许贵元 在12月23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针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面临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实际现状,党中央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提出了四个“丝毫不能”。 一是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13亿人口中有9亿为农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民的富裕,没 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建设和谐社会也是一句空话。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正确审视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现状,确定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指导思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是顺民心、合民意的重大历史性决策,也是“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延续和创新。因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同步,一直在困扰和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地健康持续发展。“三农”问题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包袱”。这个“包袱”不卸掉,我们就不能轻装上阵,展翅腾飞。二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这是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主要标志,也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尺。只有稳定发展农业,保证农民持续增收,不折不扣地抓好一系列惠民政策和措施的落实,不断减轻农民思想负担和经济负担,让农民守着土地也能捧上“金饭碗”,那广大善良和朴实的农民,自然会固守农村、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修理好地球,种植好庄稼”。党有惠民政策,民有报国之心。这是最普通的道理。笔者在地方政府从事农业农村工作多年,由于经常深入农村与农民兄弟打交道,听到了许多令我感慨万千、终生难忘的朴实话语。有的农民曾经这样说:“我们农民条件并不高,给点政策就活跃,撒点阳光就灿烂!……”还有的这样解释道:“我们不愿意背井离乡、放下老人不管,是因为农村太苦了,迫于生计才闯荡城市的,如果‘三农’问题解决好了,我们何必去城市呢?”也有的这样发牢骚说:“没有好支部,农民别想富;村干部腐败是建设新农村的障碍!”不论农民怎样评说和议论。他们无非就是盼望党的政策落实好,希望村干部像领导;带领他们同心同德奔小康。使农业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发展,让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充满生机活力。 三是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比较脆弱的产业,而且随时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袭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而支农历来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惠民工程”,单靠农民“自己解决”不够现实,条件还不具备和成熟,需要我们各行各业、各个部门以及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支持。除了资金以外,更需要从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多方面给予援助和服务。要把支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常抓不懈,作到规范化、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要克服“支农是额外负担”的错误观念和“打一枪、放一炮、听听响、就拉倒”的“短期行为”做法;更要防止把“支农”变成“吃农”,以及各种坑农、害农现象的发生。倡导机关干部多深入农村,多与农民交朋友,有利于改进我们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有利于增进城乡友谊,有利于促进城乡和谐与文明。 四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发展规划和奋斗目标。大家都熟悉的“20字”方针,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和必由之路。发展现代农业总的思路和目标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2006年,是落实“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新农村建设全面起步的开局之年。经过我们上下的共同努力,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出现了多年期盼、十分难得的好局面,为今后的顺利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我们要认清形势,保持清醒头脑,把握发展方向和任务。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鼓舞下,以前所未有的改革气势、以豪情满怀的战斗意志、以克难攻坚的坚韧毅力,以一往无前的勇气魄力,抒写新农村建设的辉煌篇章,描绘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