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让制度在“一把手”面前不再苍白无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30日18:00 光明网
邓海建

  12月25日《人民日报》消息:中共上海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韩正12月20日在上海市委八届十次全会上说:“腐败案件,暴露出我们在制度建设上有缺失,也存在制度贯彻执行不严、落实不够、监督不力的问题。有了制度,就要切实维护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不能造成制度在少数人特别是“一把手”面前苍白无力。”

  美国宪法之父詹姆斯“麦迪逊说:“若所有权力都集中在同样的手里,不管这是一

个人的手,还是一些人的手,还是很多人的手,不管是通过继承,通过自我指定,还是通过选举,这样的权力都可以说已经是名实相符的专制了。”当然,我们的权力掌握在人民手里。那么,“一把手”的权力无论按照何种规则配置,总归是代行人民的意志。而我们的制度设计所要严防的:就是公权力的私有化、家族化。“一把手”的权力,主要体现在对“人财物”的支配权上,而“一把手”权力过分集中、大权独揽,就是腐败的最佳土壤。可以说,中国没有一部法律、一种制度体系是教导“一把手”去犯罪的,但为什么在我们一些“一把手”眼里、严明而善意的制度安排成了唱着神秘之音的海妖呢?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他们”落马后的感慨:广西玉林原市委书记李乘龙说,“我的权力太大,稍不注意,权力就会转化成金钱,监督机构对于我形同虚设”;胡长清则说“我当上副省长以后,天马行空来去自由”;山东泰安原市委书记胡建学更为明确地说:“官当到了我这一级,就无人监督了”……在这里,对“一把手”的监管沦为牛栏关猫蛛网囚鹰的现实困境:制度肯定没有“缺席”,但“虚位”了。为什么会“形同虚设”?为什么会“来去自由”呢?原因不外有三:一是我们长期在干部任用监管中普遍存在“重使用、轻管理、弱监督”的惯性,加上对“经济实效”、“数字实效”的偏爱,只要“目的正义”就不管“程序正当”与否了,“偏袒”、“求情”、“开恩”就成了“能人政治”中的病态常态;其次是监督制度的缺乏执行力,现有监督机制普遍处于“上级管不着、同级管不了、下级不敢管”的尴尬境地,而得力的监督必须以权力、权威为后盾,但在“一把手”权利圈子之下的监督机制,其拥有的逻辑权力和实际权威都不足以制衡“一把手”的不当行为;其三,最为关键的是,“一把手”的权力构架在现有行政体系下的“失控病症”正是政府权限过大、政府权力过多的结果。“一把手”的权力是政府权力的有机组成,按照下级服从上级的序列要求,政府对权力资源掌控过多,很容易就积聚到行政顶层的“一把手”手中,清算计划体制下“大政府”的权力配置遗毒,才是真正的治本之策。

  “一把手”善用公共权力与否,事关公共事务的绩效、事关国家和人民的福祉。要让制度不再在“一把手”面前苍白无力,就要彻底净化监管的制度生态:政府的权力设定应当遵循有限的原则,防止无边界地扩大公共权力,突出权力重点,把限制并削减繁冗的公共权力和有序有力的监管体制有机结合起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