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再造老天桥也许是个美丽幻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1日06:00 光明网
王学泰(北京学者)

  《新京报》昨天的一个标题引起了我的兴趣:《宣武欲兴4000万再续天桥记忆》。

  这篇报道中说,天桥地区与生俱来的文化历史等优势,是推动宣武区开发演艺文化产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宣武区打算投资4000万元,启动天桥复兴计划。

  计划很庞大,初看也很兴奋,可是深入一想,恐怕不那么简单。

  天桥是我幼时看热闹、玩耍和开心智的地方,给我留下许多温馨快乐的记忆。前年,我还写了一篇《天桥杂忆》,收在我今年出版的一个集子里(《平人闲话》)。每当想到天桥,总是与童年的无忧无虑、贪玩欢乐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时光如能倒流,老天桥又重现,当然很高兴。然而,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童话中,时光隧道也只是幻想。当老天桥的生存背景都不存在的时候,再造老天桥大约只是个美丽的幻想。

  老天桥是什么?从经济角度看它不过广义的综合的跳蚤市场,是满足购买力不高的群体消费需求的。清代北京内城有八旗居住,汉人一律住在外城(乾隆之后,汉人高官有在内城赐第的),外城形成“东富西贵北贱南贫”。这是说外城东部(崇文区)多手工工厂,有钱人多;西部(宣武区)多汉官居住,地位较高;北部靠正阳门一带多娱乐业,被社会轻贱;南部靠永定门一带居住的多是破产入城谋生的农民,很穷。天桥正处在东西南北的中心,逐渐形成了以满足穷人消费为主的市场。南城形形色色的穷人们也要消费,可是珠市口大街(外城的南北以此为界)以北较高档次的消费,他们一般承受不了,于是就有了应运而生的天桥。

  天桥首先是个综合市场,卖什么的都有。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穷人,穷人那一点点物质上精神上的需求确实都能在这里得到满足。如吃饭、喝酒、喝茶、买估衣(旧衣服)、洗澡、买药、下棋、听各种曲艺、看杂技、听戏、看电影等等。凡是穷人能想到的那里都有,而且一切消费又那么便宜。廉价是天桥最大的特点。至于所提供商品与服务的品质,是不是像现在一些回忆中写得那么好,是不是能做到物美价廉,则不能一概而论。

  一般说“一分钱,一分货”,拿到天桥卖的,大多是旧货或者处理品,或来路不明的商品,不会比正经商店好。

  这些我们从一些老相声段子都可以感受到(如《卖估衣》《卖布头》)。这是物质上的。就活跃于天桥的艺人来说,也并非都是艺人中的精英。

  那时艺人作艺的正经地方是珠市口大街以北的剧场茶楼,在那里扬名立万,被观众追捧。天桥演员很少有红的,天桥京剧老生演员的梁益鸣艺术不错,声音做派很像马连良,大家称之为“天桥马连良”。冠以“天桥”就有点讽刺或鄙薄,是歧视而不是赞美。珠市口以北剧场中有位置的艺人,都害怕沦落到珠市口大街以南的天桥撂地。当然,我们也不能以撂不撂地划线,认为撂了地的艺人都是才艺不高的。因为沦落天桥有多种原因,不单单是才艺一个因素。不过要红,最终还是要冲出天桥,而不是回归天桥。

  说到这里,是不是“天桥演艺文化”毫无价值呢?当然不是,中国演艺中的许多门类是发源于民间的,其演出地点也往往是从撂地走向剧场的。百年来的相声产生发展就是一例。相声是从天桥走出来的,但是成了名的演员一般是不会再回天桥了。作为这些演艺门类发迹地,天桥还是值得纪念的。另外,撂地演出,与观众面对面,亲和力强,便于演员的即兴发挥,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当这种演出形式消失的时候,易于引起人们回忆。

  总之,老天桥这种满足人们廉价消费的市场,很难存在于工商业高度发展的现代;但把它做成一个博物馆、某些经营方式(如撂地演出),做成非物质文化遗存保留下来,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