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忘却的记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1日10:09 南方日报

  记者手记

  昨日18时,广州解放南路鞋业批发市场的李军,用那辆陪伴他6年的摩托车运送了最后一车货,不想吃饭,他把那辆伴着他起步成长的爱车擦了又擦——从此,那段跨在车背上穿梭于羊城大街小巷的日子将成为永远的记忆。

  一度,那飞驰的摩托车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标志,在人均GDP将要突破1万美元的日子,伴随着新年的钟声,从今日起,广州市区全面禁摩。“烧鹅仔”、“乳鸽仔”、“猪肉王”,伴随着1984年珠江电影制片厂的喜剧电影《雅马哈鱼档》在全国的热播,代表了开放、时髦,让许多大大小小的老板们的事业由此起步的工具,将彻底退出广州的历史舞台。

  在广州这样一个商业城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摩托车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并承担起许多人发家致富的梦想。1988年,广州市区摩托车上牌数量首次突破10万,1992年又突破20万。到1995年,这个数字再次被改写成361016辆;1997年,达到历史最高峰401655辆,摩托车已经成了广州市民第二出行工具。几十万辆摩托车的背后,承载了太多的光荣与梦想,写满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面对摩托车数量的急剧增加,城市交通的拥挤状况越来越严重,渐进式的禁摩措施在广州逐步开始实施。1991年10月起,广州市限制摩托车新入户发牌;到了1998年3月16日,广州全面停止核发市区(旧8区)摩托车号牌;1999年,全天禁止郊区牌在市区行驶;2001年12月17日,发布《广州市摩托车报废管理规定》,登记上牌满15年的摩托车一律报废。

  但限制摩托车上牌的措施并没有使市区的摩托车数量减少,加上外地涌入的一些有牌无牌的摩托车,广州市区的摩托车数量一度达到近百万辆。而因为摩托车而引发的伤亡事故、交通秩序混乱、飞车抢夺以及环保等问题,引起了众多人士的口诛笔伐。

  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广州市决定从2007年元旦起,市区全面禁摩,除执行任务的军警用摩托车外,广州禁止摩托车在市区范围内行驶。

  广州不是第一个全面禁摩的城市,但摩托车对于羊城市民却又承载了太多的感情和使命。无论是悲伤还是庆幸,让摩托车彻底消失的禁令已然开始实施,虽然争论还在继续。

  撇开感情的因素,一个更为宏观的视野是,广州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越来越多的私家车开始进入家庭,地铁、公交等众多的出行工具已经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广州的禁摩没有急风骤雨,相关的交通、就业等配套措施也一直在稳步推进,因为禁摩而带来的损失已经尽可能降低。

  当然,我们不能不一次次的提及的是,摩托车在市区的消失,并非是这一交通工具本身已然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而是基于多数公众对于一种良好秩序的呼唤。因此,我们必须牢记,摩托车的退出是一种被动的无奈之举,是以几十万人的利益牺牲为代价的,他们的利益不能漠视,多数人的呼吁应该成为现实。

  毕式明

  专题统筹:毕式明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