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沧桑话安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1日12:45 生活报

  2006年12月31日午夜,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将为自己人生最辉煌的一段时光画上句号,长达十年的联合国“安南时代”大幕渐渐垂落。随着新年的到来,联合国将迎来“潘基文时代”。十年秘书长生涯,他曾奋力将巨石推上山巅,也一度在重压之下抑郁失语。安南说:人可以离开联合国,但无法让联合国脱离我心。回望安南十年路,功过任人评说。

  安南的成就与遗憾

  成就:变联合国为积极的行动者

  安南对国际和平的贡献有目共睹。无论是在非洲战乱、中东危机,还是在南亚克什米尔争端、东帝汶暴乱、阿富汗战争或者其他极度敏感的政治危机中,到处都有安南和他的团队穿梭斡旋的身影。

  成就:获得2001年诺贝尔和平奖

  安南在获奖演讲中说:“在21世纪,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圣洁的,都是应该得到尊重的,不应该由于种族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而有高低之分,联合国的任务就是为了实现这一切而努力。联合国首先要解决的3个问题是:消除贫困、制止冲突和促进民主。”

  成就:锐意进取积极改革

  安南是锐意进取的改革者。他高擎多边旗帜,力推改革,重塑联合国。从1997年到2005年,他提出多个一揽子改革方案,成立联合国改革名人小组,迈出了联合国制度性和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步伐。

  遗憾:改革理念引发争议综观安南任期内所提出的各种改革措施和理念,成功实施的有之,引起争议的也不少。例如,在安理会扩大问题上,他表示要吸纳那些在财政、军事和外交方面对联合国贡献最大的国家,这同要求优先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安理会代表性不足的众多国家的愿望不相一致,自然很难获得赞同。

  遗憾: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趋势中被日益边缘化

  作为一个来自非洲的秘书长,最让安南失望的也许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在全球化趋势中日益被边缘化。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多数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远远没有达到联合国的要求。

  遗憾:国际社会对人权的践踏依然随处可见

  在人权领域,安南也有很多遗憾。国际社会对人权和法治的践踏依然随处可见。安南认为安全和幸福取决于对人权和法治的尊重,必须通过法治保护人类尊严和权利,在维护人类社会的多样化中相互学习,国家必须遵守国家间的规范。然而许多弱势群体的尊严和权利不能得到保障,依然苦苦挣扎在痛苦的深渊里。

  任职十年遇“三难”

  最困难的时刻:未能阻止伊拉克战争的爆发

  “可以说我为消除世界上的不平等和贫困奋斗了一生,我的部分愿望已列入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这是最好的事情。最糟的事情是,我没能避免伊拉克战争,我不同意发动伊拉克战争,但最后只能接受伊拉克战后重建工作。”

  最难堪的时刻:石油换食品丑闻

  2004年11月26日,美国《纽约太阳报》披露,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儿子科乔·安南卷入了“石油换食品”丑闻。该报称,科乔·安南曾在1999年2月到今年2月之间,一直接受一家名为“克泰科纳”的瑞士公司每月2500美元的酬金,而这家瑞士公司从联合国对伊拉克的“石油换食品”计划中得到了利润丰厚的合同。人们怀疑科乔·安南利用父亲的关系帮助这家瑞士公司获得了合同。安南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他对于儿子没有把与瑞士克泰科纳公司的关系和盘向他托出感到“震惊和失望”。

  最痛苦的时刻:联合国驻伊总部被炸

  伊拉克当地时间2003年8月19日17时许,设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联合国大楼遭到炸弹攻击,联合国驻伊拉克最高官员、安南秘书长特别代表塞尔希奥·比埃拉·德梅洛在爆炸中不幸身亡。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为此发表声明,指出德梅洛的身亡,对联合国和对他个人都是一个痛苦的打击。

  评说安南

  联合国前首席发言人:安南是个懂得放权的管理者。“作为发言人,我需要掌握内部信息,他很理解这一点,让我出席所有会议,确保让我获得一切信息,从不忘记我。每天早晨我都和他碰头,他告诉我当天会发生的事情。他到哪里都带上我。他是个懂得放权的好的管理者。”

  《华盛顿邮报》:有史以来最活跃的联合国秘书长。《华盛顿邮报》日前刊发一篇署名文章,题为《安南留下的东西》称,冷战时期赋予联合国秘书长一职以新的价值,而安南无疑是有史以来最活跃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位联合国秘书长。

  媒体对安南的描述:一个非常镇静的人。“一个非常镇静的人,一个几乎从不会提高嗓音的人,一个从来不会发怒或者失去耐心的人,人们最多能从他连续不断的搓手和眼睛猛烈的颤动中,感觉到他内心的焦虑。”

  这是媒体对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性格的一种“典型性描述”,也是人们从频繁出现的电视画面中所得到的对于安南的印象。

  加纳人眼中的安南:他是加纳的英雄。“他是加纳的英雄”“我为他感到自豪”“非洲人民感谢他”……在西非国家加纳,一提起“科菲·安南”这个名字,从总统到百姓,人们最常说的就是这些话。

  (生活报)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