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他们共同的生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2日04:19 今日早报

  元旦,他们共同的生日

  早报记者昨走进五位市民的新年生活

  2007年,就这样到来了,很平凡。

  元旦的杭城,热闹,祥和。

  这一天,有一部分人,除了元旦带给他们节日的喜悦,还有一份与生俱来的喜气。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生日:“元旦”。值此新年第一天,早报记者走进了“元旦”们的生活。

  “元旦宝宝”成了妇保大明星

  省妇产科医院711病房靠墙边的5床,是2007年1月1日最热闹的角落。那里躺着2007年省妇产科医院的“大明星”,当然还少不了一位满脸欣慰的幸福妈妈。

  昨天凌晨2点42分,省妇保第一个“元旦宝宝”降临人间。虽然小家伙一直酣睡着,但看得出“元旦宝宝”可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美女,刚出生就有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眼梢细长,一张樱桃小嘴不时地嘟囔着,有时还张大嘴,懒懒地打个哈欠,让人忍俊不禁。

  “元旦宝宝”的妈妈丁祺今年32岁。刚怀孕时,她从未想过生男生女,夫妻俩只求孩子健康平安。好在孕期丁祺各项检查都正常,预产期在今年1月13日。当时身边许多预产期在1月份的准妈妈都掐指计算着,一心想生个“元旦宝宝”,但丁祺夫妇俩始终认为,生个健康宝宝比什么都重要。

  幸运总是在不经意时来临。2006年最后一天晚上8点左右,伴着阵阵腹痛,丁祺感觉宝宝要提前出来和爸爸妈妈迎接新年了。

  2007年元旦凌晨,“元旦宝宝”顺利诞生。尽管丁祺不断地重复着“痛”字,但是“痛并快乐着”,看一眼躺在婴儿车里的女儿,丁祺脸上荡漾着喜悦。

  早报寄语:有孕育的艰辛,才有绽放的美丽。祝福这一家人,祝福元旦宝宝,健康、快乐、平安!

  本报记者 黄轶涵

  俞钧浩,生于1995年1月1日

  姑姑侄子同过生日

  12岁的俞钧浩也是元旦生日,可联系上他还真是一波三折。

  一大清早我就赶到了他家,结果家里没人。这可怎么办,又没有联系电话。还好我是跑教育线的记者,灵机一动想到了学区,一打听俞钧浩是大学路小学的学生,赶紧拨通了大队辅导员杨老师的电话。小家伙在学校还挺有名,杨老师一听就说有这个学生,马上去找联系方式。可刚松了一口气,一波又起,惟一的联系电话竟然是“欢迎使用来电提醒业务”。

  于是,我只能痴痴地守着电话等待。中午12点半,电话终于响起。“昨天晚上大采购,到12点多才回家,这不,一觉睡到大中午,他奶奶家都打了好几个电话来催了。”俞妈妈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说起过生日,俞钧浩在2006年12月31日就在学校提早庆祝了。“因为他是转学生,老师、同学都对他特别好,昨天特意买了个蛋糕去他们班,和大家一起庆祝。那么多人一起为他唱生日歌,小男孩可开心了。”可幸福的钧浩还能吃到第二个生日蛋糕,因为1月1日的庆祝重任爷爷奶奶主动承担了下来,这不,心急的二老连连打电话催促。

  下午,爷爷奶奶家一片欢腾的气氛,来的还有姑姑一家三口。凑巧的是,姑姑的生日竟和钧浩同一天。每年1月1日,三家八口人欢聚,成了他们的一个默契。

  一个蛋糕,一大一小两人许愿,六人同唱生日歌,这幅画面格外温馨,爷爷奶奶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早报寄语:子女孝顺,儿孙绕膝;天伦之乐,和谐喜庆。愿你们美满幸福!

  本报记者 应芳娟

  王彤,生于1982年1月1日

  生日礼物是让他睡个够

  王彤,25岁。小伙子蛮搞笑的,一米八三的个子,孩童般的心。前一天联系时,听说记者想在他生日那天给他写篇文章登报留念,他哈哈大笑说:“你该不会是写寻人启事吧!”好不容易把他说服了,他说:“那好,我看看你怎么写我‘生日的一天’。”结果,昨天他真的给记者出了难题。

  上午9点多,记者给他发了短信:新年快乐,生日快乐!很快,短信回过来了:朋友,新年好!天亮了,细雨如丝,能见度不高,正好窝在床上做做好梦,祝你开心,有梦就圆,一切如意!不过你可否再让我多睡几个小时,实在太困了。

  他都这么说了,就算是生日愿望,于是便随了他。

  直到下午4点半,天都有些变黑了,他才迷糊着给记者打来电话:“真不好意思啊,我已经起来了,昨晚睡下的时候天是黑的,现在睁开眼睛天又是黑的,哈哈!”

  赶到他住的小区楼下,王彤和女友雅倩开心地等着记者,闲聊中,他拿起记者的采访本写下了他生日的一天:凌晨1点多睡觉→早上8点多祝福电话短信不断,完了接着睡→11点醒来后,电脑电视有人在用,再回去睡→下午1点肚子饿,吃完泡面后再睡→下午4点,起床、洗头、刮胡子、接受你采访。

  王彤说,他在西湖啤酒公司从事夜店销售工作,每天都要弄到凌晨两三点钟才能睡觉。“真的很累,平时睡眠严重不足,这两天放假,过生日已不讲究了,今天最好的礼物就是让我睡饱了。”

  言谈中他有股难得的率真,却又有这个年纪难得的成熟。在采访本上,他写下这样一段话:工作时,将全部的心思花在工作上,知道职业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自己展现人格魅力并得到尊重最合适的舞台。经历过人生百味,感觉不到新奇与刺激,却发现日子始终要过,而我,明天,依然要微笑面对。

  早报寄语:不辜负青春,以后的路还很长,要创造的东西还很多,希望一如既往,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走下去。为了美好的明天,努力,努力,再努力…… 本报记者 丁原波

  虞超英,生于1959年1月1日

  下碗鸡蛋面就算过了生日

  虞超英,吴山花鸟城的一名工作人员,48年前的元旦,她出生在杭州一个普通职工家庭。

  关于生日,虞大姐一家看得很淡。记者昨天先与虞大姐的丈夫取得联系,他却在电话那头说,若不是记者说起生日的事,他都忘了今天是自己老婆的生日。

  因为元旦生意好,店里人手紧,即使是生日,虞大姐照常早起工作。早上出门前,虞大姐给自己煮两个蛋,下碗面,算是过了生日。

  记者找到虞大姐的店铺,她正忙着招呼客人:“随意看看,喜欢什么花?”虞大姐扎一束辫子,穿着朴素,也不精心打扮,似乎今天不是什么特殊日子。

  “生日?你怎么知道的?”虞大姐表示惊讶。记者说明来意,她说,不必声张,他们这辈人对生日早已淡忘,不会刻意去庆祝。小时候,每逢生日,老爸都会给自己煮土鸡蛋,下“长寿面”。现在,有儿子和朋友的祝福就够了。以前会收到儿子送的小礼物,今年儿子在外地读书,特地打来电话问候。

  时不时有客人上门,她热情接待。每次送走客人,她总是抱以歉意的微笑。

  和平时一样,大姐中午叫了份外卖,一荤两素。匆匆扒了几口饭,又有生意,便放下筷子,忙碌起来。

  下午生意稍淡,大姐跟记者拉起家常:出生在元旦这天,觉得自己蛮幸运的。每到元旦,全世界人民都在祝福新年,就好像都在给我过生日似的,真当开心啦。

  晚6点多,忙了一天的大姐打理好店铺,推上自行车准备回家。记者开玩笑问,晚上要加菜么?大姐摇摇头,笑意依旧:“不用的,还是和平常一样。”她说,过生日重要的不是形式,只要开心就好。

  早报寄语:大姐怀着一份知足平和的心态,这种心态会伴随她一路走下去,平安、幸福!

  实习生 应胜娟 本报记者 黄丹

  王智明,生于1923年1月1日

  平平淡淡度过也好啊

  昨天,王智明迎来了他84岁生日,不过他和老伴陆文芹早就决定“低调处理”。“要是以前,当然希望热热闹闹地过,不过现在年纪大了,平平淡淡也好啊。”老人说。

  清晨4点半,老俩口就起床了,一看外面下着小雨,于是,临时改变为在小区里散散步,顺着走几圈,倒着又走几圈。“我们习惯一个大早就起床,然后出门活动活动筋骨。如果天气好,就走得远点。”王智明说,以前,他俩每天清晨往灵峰跑,因为那里空气新鲜。现在年纪大了,改去吴山广场。“早上,我们俩要绕吴山广场走好几圈,有时还要慢跑一会儿。”

  新年嘛,总要有一个新气象。晨练回来,王智明决定把家里收拾收拾。两老分工合作。别看他俩都80多岁了,身板却蛮硬朗,王智明把两室一厅的地全给拖了,陆文芹擦擦窗户,抹抹桌子。“干干净净过新年啊!”

  上午10点,电话响了,小女儿从嘉兴打来贺电:祝爸爸生日快乐。“我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现在四代同堂。”王智明脸上泛起笑容。往年元旦,加上又是他生日,儿女们都要过来聚一聚,家里放一个圆桌子还坐不下。而每次,老伴要到菜场买两大袋菜回来,为儿女们烧上一大桌菜。“儿女们来了,我们两老总是闲不住,儿女们也怕我们累着,于是今年,他们改电话祝寿了。”

  中午,两老伙食蛮简单:一碗酱猪蹄,一碗豆板酱丁,一碗萝卜。“荤素搭配营养好,有时也买一些鸡鸭来吃。我们每天要吃些面食和粗粮,馄饨、饺子、玉米等,吃粗粮对身体有好处啊!”

  午饭刚过,电话又响了,这回是邻居老罗打来的,找他打麻将。王智明说,做人要乐观,遇到什么烦心事都要想开点。

  儿子王钟祥说:“我爸是个很健谈的人,也很乐观,新年到了,做儿子的当然希望两老身体健康,开心每一天。”

  早报寄语:已是耄耋之年,能保持这样一颗乐观的心,实在不易。真诚祝愿两老能在新的一年里,开开心心,拥有一个健康温馨的晚年生活。

  本报记者 翁浩浩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