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眼中的“上海经济之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2日07:33 潇湘晨报

  据新华社上海电家住上海杨浦区国和路的葛秀英老人,这个冬天比往常过得安心。她不必为季节转换时老病复发的医治费用过于发愁了,2006年,她在86岁时享受到了基本社会保险。更令她开心的是,失业多年的儿子2006年当上了协管员,还加了工资,葛秀英全家的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类似的故事,在上海的众多家庭上演。

  “我的工作重点不再是招商,而是怎么把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价值的企业请出去。”松江开发区管委会的一位工作人员说。现在,“经济质量比速度受重视,结构调整比规模更重要”。

  2006年,上海经济开创了“一升两降”的喜人局面:经济总量预计首次突破万亿元,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约4%,全社会固定投资增幅回落5个百分点。

  不仅仅是数据很好看,而且在上海工作生活的人们,也更多地分享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全市社保覆盖面扩大,“城保”“镇保”“农保”“综保”初成体系,农村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了近年来少有的“双双两位数增长”。

  种种数据和迹象表明,上海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运行显现“又好又快”的势头。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景气研究中心主任刘幌松说,投资结构的优化表明上海经济增长质量在不断提高。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