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困难职工筑起“恒温暖墙”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2日08:43 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我省工会打造社会化长期性帮扶工作纪实

  31.4万,这是目前我省困难职工的人数。这是一个让人揪心的数字!

  这个数字产生有很多历史的原因,但改变这个数字―――改变这个数字中成千上万人的命运―――却是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于是,各级党委、政府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各级工会组织、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不断加强帮扶网络建设和机制建设,注重帮扶实效,把帮扶工作延伸到了困难职工的家门口,让每一名困难职工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工会组织和社会的关爱。

  一时救急与“恒温效应”

  说到工会帮扶,很多人自然联想到节日送温暖活动,并把二者简单地等同起来。如今身在山东胶州市打工的长治轴承厂下岗职工成韶光却另有一番认识:“我感觉工会就像是我们身后坚实的‘后盾’,他们的帮助与我们‘形影不离’,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我们有困难,工会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提供帮助。”

  2002年以前,成韶光跟大多下岗困难职工一样,只有在逢年过节得到物质资助时才能感受到工会的温暖。当时,这种状况在全省都十分普遍。据省总的工作人员介绍,帮扶中心运行初期,尽管各级党委和政府给予了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各级工会投入了大量资金,但这些资金对于大量的困难职工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为了将资金用在刀刃上,许多帮扶中心将帮扶原则定位在“救急”上,逢年过节送温暖的物资救济成为工会最常见的帮扶形式。“这种一时救急式的帮扶,对困难职工起不到明显的帮扶效果,也无益于工会进一步开展工作。”发现帮扶中心运行中的不足后,省总工会开始重新思考帮扶中心如何定位,怎样为困难职工提供服务?

  帮扶中心如何定位?省总工会主席姚新章给出明确答案:帮扶中心虽由工会来办,但它主要是党政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服务困难职工的一个窗口和阵地。只靠工会一家临时救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寻求救“根”之道,就要使帮扶手段多元化、社会化。

  基于这样的认识,全省各级工会转换工作方式,跳出工会的“小圈子”,主动融入社会化大帮扶的格局中。各级帮扶中心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整合社会帮扶资源,拓宽帮扶渠道,将困难职工需求的方方面面全部纳入到工作范围,变临时救急为长期帮扶;将工会救助转变为工会运作,社会化救助。

  正是在这种转变的大背景下,让成韶光受益的长治“万名职工出太行”再就业工程启动。长治市总工会的张书庆介绍,市总工会干部的工作方式由坐等接待转变为主动服务,主动搜集各类就业信息,主动联系省外企业,主动为外出务工职工聘请法律顾问,主动代表职工与当地企业协商谈判,主动与职工谈心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职工一旦遇到困难主动上门帮助解决。一名赴胶州务工的下岗女工,丈夫在家患病卧床不起,长治市总的工作人员了解到情况后,不仅鼓励该女工努力工作,还不间断地给她的丈夫送去生活用品,解除了她的后顾之忧。

  阳泉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16个单位部门共同组成的特困职工援助中心,建立了融政府财政拨付资金、工会专项帮扶资金、企事业单位捐赠和干部职工的爱心捐款为一体的困难职工帮扶基金。临汾市建起98个就业基地并与信用社联手,推出小额贷款优惠政策,帮扶下岗职工自主创业,并对安置下岗职工的企业优惠贷款。河曲县总实施了“职工向我求援,我向社会求助”的办法,与企业结对安排就业,与个人结对资助学生,与法院结对提供法律服务。各级工会组织在由临时性救助向长期跟踪服务,由单一的物资救济向全方位社会化服务的转变中,逐渐为困难职工筑起一道帮扶工程的“恒温暖墙”。

  “大三级”到“小三级”

  进入冬季,天气逐渐变冷,阳泉朝阳街社区的老刘夫妇虽然双双下岗、生活困难,但他们却不怎么担心过冬的衣物。2006年12月初,两口子来到朝阳街社区工会办的“爱心超市”,凭相关证件领取了过冬衣物。刘师傅穿着新棉衣高兴地说:“家门口有了这‘爱心超市’,只要我们有困难随时都能感受到爱心和温暖。”所谓“爱心超市”,是困难职工为社区工会特困职工救助大厅起的一个别称。困难职工所需的日常用品超市里应有尽有,他们只要凭有关证明就可以登记取用。据了解,阳泉城区16平方公里,城区所辖6个街道办事处都建起了特困职工救助站,街道办事处下辖16个社区全部建立了“爱心超市”。在阳泉城区平均每一平方公里就有一个“爱心超市”。

  阳泉市总工会―――城区总工会―――街道办事处―――社区“爱心超市”,这个链条上充分显示了我省工会帮扶网络建设中,从“大三级”向“小三级”的延伸过程:即帮扶中心建设由省、市、县(区)向县(区)、乡镇(街道)、社区延伸。近年来,我省各级工会组织不断健全完善“大三级”向“小三级”的网络延伸,积极创新工会组建方式,社区工会、村级工会、区域工会联合会、楼宇工会、一条街工会等工会组织的逐步建立。在这个链条的延伸过程中,帮扶网络越织越密,帮扶工作离困难职工越来越近,帮扶内容越来越细、越来越具体。

  晋中市榆次区晋华街道工会建起了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信息库,就业岗位信息库,直接帮助82人次实现再就业,为下岗职工解决小额贷款30余万元,为1122户困难职工办理了低保,同时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困难职工实行就医免挂号、打针、输液费。

  阳泉社区工会联合会建立健全了困难职工档案管理体系,困难职工的家庭状况、家庭成员的情况在工会主席、联络员的心里清清楚楚。会员生活一旦出现困难,社区工会立即会进行第一级援助。第一级援助如不能解决,街道工会的援助就会紧随而至;仍不能解决的,区工会和市工会就会伸出援助之手。

  “老四样”加“新四样”

  在省总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办公室的柜子里,保存着大量热情洋溢、满怀深情的感谢信,沁水县困难职工杜荣平感谢工会为他提供的两万元大病救助款,单亲家庭的聂华同学感谢工会给他提供的助学款帮他圆了大学梦,四川籍农民工杨成国感谢工会帮他打官司讨回了工伤赔偿……这些感谢信的内容十分广泛,基本涉及到了困难职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我省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工作内容中,有一个“老四样”和“新四样”的习惯用语。所谓“老四样”就是各级帮扶中心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困难职工生活救助、法律援助、信访接待和就业帮助;“新四样”就是各级工会开展的送温暖活动、金秋助学、职工大病互助医疗和农民工帮扶。总之,只要是涉及困难职工生产生活的问题基本都被列入帮扶中心这个窗口进行及时救助。

  各级帮扶中心的考核也与这“新老四样”的工作息息相关。为了加强各级帮扶中心的管理,2006年省总在全省帮扶中心开展了星级绩效考核制度。该考核制度以帮扶中心基础建设、新老四项职能的绩效标准为依据,实行总分为500分的考核。与星级绩效考核制度相对应,省总工会对下级帮扶中心的资金补助也改为以奖代拨,被评为五星级的帮扶中心将得到10万元的奖励。

  随着帮扶体系和帮扶机制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我省各市的具体帮扶工作也有了声色。大同市启动了“春雨助学”行动,特困职工子女考入一本、二本大学均可得到每年2000元的资助,直至大学毕业;阳泉、太原、朔州先后启动了职工大病医疗互助,每人每月只需缴纳3元互助金,一旦得病最高可得到5万元补助。

  本报记者 杨文 本报通讯员 王东明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