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莫让劳模晚景凄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3日00:05 红网

  咣当咣当的时光列车已驶抵2007年新轨。岁末年初,各地给困难群众“送温暖”活动渐次推向高潮。在河北,647名全国劳模和1942名省部级劳模收到了省总工会总计924万元、人均3600多元的大礼包。向那些曾经做出过巨大贡献而晚年生活困顿无助的劳动模范援之以手,实在是对他们的应有回报。(2006年12月31日新华网)

  我上网搜索,“全国省级以上劳动模范知多少”,未能找到相关的网页。早在2002年,黑龙江省计有全国劳模五百多名,省部级劳模一百二十六万两千多名。加近四年的增长数,恐怕要接近130万人。按这个数据推算,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省级以上劳动模范超过400万人。如果算上市、县一级劳模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57个春秋里,各级劳动模范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做不出不平凡的业绩,同时,创造了弥足珍贵的劳模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计条件,不计报酬;敢于发明,勇于创造;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树立起一座座令世人景仰的丰碑。拥有这样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有觉悟,特别有品格,特别有荣光的劳动者精英群体,实在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实在是民族的骄傲。

  但是,时光如水,年华易老。20世纪80年代以前评选表彰的老劳模,由于企业退休养老金较低,年老多病,家庭拖累重,以至于遇于大病重病不能不左支右绌,有的甚至晚景凄凉。一些中年青劳模也随着近年来亏损、关闭、破产和改制企业的增多,面临着工资无法正常开、退休金无法正常领、大病难病无钱医和法定的政治、经济待遇无法落实的窘境。

  尤其是五六十年代的老劳模,在那个时期,微薄的工资待遇,艰苦的劳动条件和忘我的工作热情是他们劳动和创造生活的真实写照。即使是政府的嘉奖,基本上也是以精神鼓励为主。就连一些全国知名的劳模得到的待遇往往也只是一支笔、一个本、一纸奖状和一朵大红花。即使是改革开放的今天,劳动模范所得到的也多是精神奖励。他们和其他职工一道,不得不承受改革带来的阵痛。由于不轻易喊苦叫难,不随意向组织上伸出求助,有些劳模家庭的困难尽管超乎人们的想象,依然默默承受。

  许多劳模生活窘迫,家庭困难,除了经济收入低下致困之外,确与各级部分领导认识不到位,各地劳模管理部门缺乏解困手段有直接关系。为了那些昔日劳苦功高、今天却生计艰难的劳模不再流泪,我们的党和政府以及企业和社会理当援之以手,共同为他们重新撑起一片蓝天。我以为,当务之急,就是要由各级政府建立健全劳动模范经济救助常效机制。

  像河北省那样,本着救急、救贫、通过帮扶缓解劳模生活困难的基本目标,为困难劳模发放救助金。像天津市那样建立离退休劳模荣誉津贴专项资金。据悉,目前天津市老劳模平均退休金已提高到800元左右,加上政府发放的补助养老金,有的达到1000元左右,困难老劳模的生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像杭州市那样出台《杭州市区劳模(先进)低收入补助实施办法》,用制度保障劳动模范的生活无虞。

  学会感恩,不仅仅是公民的自我道德修养,也应是政府组织的基本品格。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杰出贡献的老工人和劳动模范,理应让他们共享国家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通过制度,使他们的权利得到保障,生活更加富足安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劳模这个曾经辉煌、此后又一度被浮躁的世风淹没的称号,重新恢复高贵的精神之光。

  又到了送温暖的季节。但愿2007年的送温暖活动注入更多的动人细节!让那些真正需要温暖的困难群体得正党和政府的关爱,社会的救助,先富一族们的援手,名人们、明星们的义举。

稿源:红网 作者:刘效仁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