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文化值得关注(参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3日00:06 环球时报

  在过去的2006年,《环球时报》国际论坛版发表了许多批判国内不良社会现象(如缺乏诚信问题等)的文章。其中不少作者都在探讨根源所在及解决之道,有的归因于儒家,更有人拐弯抹角地提倡寻求西方的某些宗教手段来“拯救中国”,可谓众说纷纭。

  笔者认为,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会有正面和负面的社会现象。这些社会现象其实都可以笼统地称为一国的文化。从中国文化的本质去寻找根源和良方,而不是舍本逐末摒弃传统,照搬国外,才是治理中国社会的正确方法。

  从整体上看,中国文化的本质还不仅仅在于儒家文化,而是一种心灵文化。中国人常讲“无愧于天地,无愧于良心”,正是心灵文化的最典型体现。这种心灵文化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性和真实性,一方面使普通老百姓没有走上西方式的宗教主义道路,另一方面也不需要向任何外在于自身的事物负责,而只要自己过得好即可。比如,刚刚热映过的电影《墨攻》中,老百姓面对敌人攻城时,抱怨道:为什么我们要守城,城池失了,交谁田赋都是一样的。而一旦有难,老百姓就大呼上天不公平。其实,所谓“上天”、“菩萨”或者逢年过节的“上香”之类的衡量尺度都是“内心”,中国人几千年来就是靠心灵“保佑”而存在。

  这种心灵文化导致了非常矛盾的现象,一是对家和对亲人的责任感,另一方面是对国家和社会的不负责感,即衍生出来如“帮亲不帮理”、“有一口饭吃就行”等陋习和优点融合在一起的民间现象。

  对于西方人来说,这种心灵文化有时非常能打动他们。比如,19世纪末,一个美国富翁雇用了华工丁龙,数年后将其辞退,辞退数日后,富翁居室不慎失火,富翁幸免于难,却有伤在身,丁龙闻讯后随即主动侍候在侧。富翁大为感动,还以为他曾读过什么圣贤书,一问方知是目不识丁,只是从小受父亲教诲要“忠”、要“亲临有难必助之”。之后,丁龙在富翁处又工作了多年,辛劳致病而死,死前说:平时除了吃饭也没有什么开支,薪金有一万余元没有用,不如奉还吧。富翁大恸,就利用此款并再贴上一些钱,在哥伦比亚大学创立汉学研究,推崇中华文化。

  由此看,治理当前社会不良现象的关键不是单单怪儒家,或取“西经”那么简单,更要从中国的心灵文化分析挖掘可寻之道。以诚信为例,中国历史上诚信的事例不胜枚举,现在即使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国南方,许多地方不少人的借贷还从来不需要借条,可见“无愧于心”的心灵文化影响力之大。因此,那些动辄借西方事例批判中国、怪责儒家的态度首先就不可取。我们需要的是先肯定中国心灵文化的正面因素,再寻求适当的方式予以弘扬。这才是治理当前不良社会现象的可行之道。▲

  (作者是黑龙江某部队干部。)

苑林刚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