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写真:"端溪名砚" 走进"中国砚都"栏柯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3日02:14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肇庆一月二日电题:走进“中国砚都”栏柯山

  中新社记者 黄耀辉

  今天的栏柯山已是广东省级自然保护区了。栏柯山下有条端溪河,在端溪河注入羚羊峡的汇合口处,就是“中国砚都”产名砚的遗址老坑。

  老坑所产端石为最名贵,迄今仍居古端州正品名砚的前列,历史上的“端溪名砚”就产于此。上世纪的一九九九年,老坑被广东省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山下端溪右岸的山坡上有一座研坑庙,是宋英宗治平年间,朝廷派姓魏的太监负责开采砚材,一日山岩崩塌,将太监和数百人封在洞中。砚工们建研坑庙,祈求上苍保佑出入平安,祈求采到品质上佳的砚材。

  在研坑庙前便是砚坑(老坑)。砚坑原是山岩,长时间开采形成坑洞。砚坑因位置高低不同有上岩、中岩、下岩之分。下岩在唐代已经开采,俗称老坑,所产砚材石质最佳,晚唐时已列为贡品,故称“皇岩”。因砚坑没于水中,又称“水岩”。

  《纸笔墨砚笺》说:“隆冬极寒,他砚常冰,而水岩独否”,表明该坑里的砚材制做的砚台,可以防止墨汁结冰。

  老坑是一条狭长的山洞,洞内左右两侧又有若干支洞,每个支洞各有名字。《端溪研坑图》上方的文字这样描述:每约三尺坐一人。四人位至庙尾,七人位至东洞口,十三人位至梅花桩,廿一人位至门楼仔,廿八人位至洞仔,其水流出大水湖。五十三人至大水湖,湖广七八尺许,深如之,湖后高一级至拱篷,拱篷长一丈,可起立不坐人,过此又坐。廿人至大、小西洞,洞内可坐十余人。

  老坑深约百米,洞中因积水形成一个小湖。除拱篷“可起立不坐人”外,其余的地方大概只能坐着,无法直立,看来砚坑内很狭窄矮小。

  苏轼的《端砚铭》说:“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场面挺壮观。

  研坑庙东南是坑仔岩,它距老坑约二百米,坑仔岩自宋代开始开采。坑仔附近的石壁上有石刻,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到此游览。沿端溪逆流而上,山内有麻子坑,清乾隆年间开始开采。相传此坑由一陈姓石工首先开采,因其是麻子脸,故名麻子坑。麻子坑有水岩和旱岩两洞。

  当地人称,《端溪研坑图》是一幅坑洞分布图,对于研究清代端溪砚坑及其附近的地理有一定参考价值。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