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3日02:27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近年来,崂山区委区政府秉承“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观,将工作的落脚点放在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逐步建立健全富民安民的长效机制,使群众在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财政为百姓“买单”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这个关键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这样一个新的形势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崂山区委、区政府认为,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改变把经济增长指标作为衡量政绩唯一尺度的观念,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投入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扩大,是崂山区的一大力作。他们探索建立了长期的公共投入机制,对农民养老保障、合作医疗、劳动力转移再就业、教育等方面的投入逐年加强。2004年,崂山区财政在各项公共事业建设的投入为4.1亿元;2005年增至4.65亿元;今年财政预算达到了5.17亿元,为历年之最。

  庞大的财政投入带来了百姓生活的全新变化。在社会保障方面,崂山区以企业保险、自由职业者保险、农工商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和老年生活补助“四保一补”为核心,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居民同等对待、同等标准、同步保障。其中农村养老保险一项,区财政每年投入资金3000万元。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参保人口覆盖率和最高医疗报销额度居全国前列,每年财政投入800余万元。为最大限度解除农民在患病方面的后顾之忧,崂山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还将失地农民、城镇无业居民、流动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全区参加合作医疗的比例达到98.5%,全区146个村居的264处卫生室全部达市、区规范化卫生室标准,为区内居民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就医就诊和接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了方便条件,基本形成了全覆盖、无缝隙的保障体系。

  在构建现代化的公共教育体系中,崂山区近年来投入一亿多元用于校舍建设和师资培训。同时,崂山区还投资9000余万元,实施了“社区自来水化”改造一、二期工程。投资4800多万元新修建了99条进村路,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公交网络覆盖率达到95.6%。

  党的执政能力来自社会实践。这个实践,主要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赢得最广大人民支持和拥护的实践。崂山区实践的以体恤民情、畅通民意、保障民生、激活民力为主线的创新举措,不断给人民群众带来看得见的实际利益,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让群众梦想成真

  崂山区委、区政府在执政理念和执政实践中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原则,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成果。

  如今,生活在崂山区的群众,从出生到晚年的每个人生阶段都能够感受到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了解到,对尚未出生的婴儿,崂山区提供免费的优生系列服务,例如孕前期保健、遗传咨询评估、孕期全程保健等等一条龙的服务项目。

  对于上学的孩子,崂山区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水平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扶贫助学协会、扶贫助学基金、贫困学生档案等等,保证了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前年,崂山区共发放扶贫助学金39.1万元,资助学生690人继续他们的学业。同时,崂山区还拿出51.3万元为1068名困难学生减免了学杂费,为238名困难学生减免课本费,为534名困难学生补助了生活费。对于特殊教育人群,崂山区从2003年起就在全市率先实行了“三免一补”政策,确保了义务教育普及率和巩固率多年保持100%。在接纳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学时,他们采取公办学校为主、民办学校为辅的原则,安排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就近入学。近几年,崂山区每年接收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2000多名,切实解除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为化解农村城市化过程中日益突出的劳动力就业矛盾,崂山区在完善区、街道两级就业服务网络的同时,正在将就业服务网络的末端向基层社区延伸。已经建立的十几个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与全市的劳动力就业网络实现了共享,而且能够提供用工信息、就业登记、就业指导和劳动技能培训等配套服务。崂山区还开发了2900多个公益性岗位,安置弱势群体就业,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问题。从2003年开始,崂山区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群众,每月还可以获得最低352元的养老金。而去年,崂山区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已提高到每年1500元。

  崂山区在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过程中,针对老人发病率高、医疗负担重的现实状况,遵循“预防胜于治疗”的原则,投资230万元为全区2.8万农村老年人免费体检、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对老人的健康状况实行前置动态管理,并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农村老人医疗保健一条龙保障模式。

  在慈善救助方面,崂山区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实施残疾人安居工程,筹集资金780万元,新建安居住房22000平方米,分三批全部解决了区内325户残疾人住有所居的问题。

  通过这些举措,崂山区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群众收入明显提高,农村保障水平进入全省前列,极大激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

  和谐迸发新活力

  和谐就是生产力。崂山区以和谐促发展,以科学发展促和谐,两者良性互动,区域发展呈现出喜人态势。

  崂山区的麦岛片一带位居黄金海岸线,依山傍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优势。上世纪末,政府就对这一带着手开发改造,但由于当时只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上当地居民对旧村拆迁补偿心理预期过高,导致改造工程难以启动,一波三折。

  但到了2003年,麦岛片改造却得以重新启动并进展顺利。为何几年迟滞不前的改造工程,如今却势如破竹?原因在于区委、区政府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他们按照政府、社区、居民、开发商共赢的原则,首先妥善解决了拆迁群众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确定了合理的拆迁补偿标准;充分考虑了拆迁群众劳动就业和家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了社区公共事业管理的经济来源。利益关系调整到位,和谐所产生的效果便立即显现出来了。

  此后,麦岛片的拆迁告捷引发“多米诺效应”——崂山区重要公路沿线重点区域的旧村改造、城市化推进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展开。中韩街道小埠东、北村、朱家洼、石老人、山东头、金家岭、西韩等村庄改造项目陆续启动;沙子口街道南姜、北姜、东姜、西姜、石湾村区域改造规划也进入审批程序。这些重点区域将陆续建成高水平的现代城市社区组团,它们在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同时,将有力地推动一个现代化新城的塑造进程。

  崂山区委、区政府为百姓营造和谐、幸福生活环境,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赢得和凝聚了人心,实现了与群众、社会的良性互动,引领广大群众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全区的政治经济生活中。有关部门统计数字表明,崂山区近年开展的“民情民意民智绿色通道”活动收到了群众提出的1800多条意见和建议, 许多“金点子”为区委、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思路和依据。

  崂山之变令人惊叹。一个繁荣、文明、平安、和谐的崂山正在迅速崛起,正在成为山东最具发展活力、最富魅力的区域之一。本报记者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