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世纪之星”戏剧专场落幕 “新星”破云照舞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3日09:19 南方日报

  核心提示

  李仙花、杨秀微、陈学希、曹秀琴……这些曾经的“新世纪之星”目前已成为广东戏剧界的中流砥柱,有的甚至支撑着一个剧种的传承和发展。日前,“2006彭庆华粤剧专场”在广州南方剧院举行,来自广东粤剧院的青年演员彭庆华以一出全新排练的《林冲》赢得戏迷的喝彩。当晚,他被省委宣传部、省文联授予“新世纪之星”称号,成为2006年戏剧界三大“新星”之一。此前,山歌剧演员杨苑玲和潮剧演员张怡凰均获得此项殊荣并成功举办了个人专场演出。

  在戏剧生存和发展状况越来越严峻的今天,这个评选始终没有放松对戏剧界新生力量的发现和帮助。省剧协专职副主席张建渝介绍,目前他们已经为张怡凰申报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他们希望张怡凰成为茅威涛,成为倪惠英,成为李仙花,通过自己的绽放,吸引人们把目光投向自己代表的那个剧种,从而让广东各个剧种的生命更加长久绚烂。

  彭庆华(粤剧):演“武松”边擦鼻血边打

  人物简介

  国家二级演员,专攻文武小生,师承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丁凡。1997年毕业于广东粤剧学校,200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艺术与管理”专业。现为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青年团领衔主演。他嗓音清亮、能文能武、基本功扎实,曾在《宝莲灯》、《双枪陆文龙》、《大明悲歌》等多部长剧中担纲主演。他善于从人物性格出发,在传统南派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审美意识,改良和创新粤剧的表演手法,尝试借助现今的电脑技术,在固有的戏曲表演中加入新的表演元素,营造一种现代人眼中的古典美。

  从艺历程

  小时候,我和其他人一样喜欢流行歌曲,对粤剧这种传统艺术没有清晰的认识。但考进省粤剧学校以后,一帮小孩一起练嗓子、翻跟斗,觉得很过瘾。我还经常被老师表扬,小孩子很享受这种优越感,我也逐渐爱上了表演的感觉。

  1997年毕业以后,我进了粤剧院一团,师从丁凡先生。演戏的时候,丁凡和其他老前辈会告诉我哪里不对或者不好,我慢慢发现这不是用不用功的问题,而是理解上的问题。在一个特定的剧本里,你必须以一个独到的准确的观点来切入,否则就不能理解它的内涵,更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这需要在文学方面有较高的修养。

  我们演武戏,受伤是常有的事。有时候有的演员受伤了,为了演出效果,硬是坚持演完,一下台就被抬出场去。有一次演《武松大闹狮子楼》,我和对手开打,对方不小心对着我的鼻子踢了一脚,我鼻血长流。但戏才刚开始,只好一边擦鼻血一边打。没想到戏演完了,鼻血也就神奇地止住了。在排练《大明悲歌》的时候,粤剧院青年团刚成立,很多老艺术家来指导我们。那时正是冬天,刮着很猛的寒风,排练场只有屋顶,没有围墙,他们浑身包得严严实实,只剩一双眼睛,充满希望地看着我们。这样的眼神给了我一种使命感。

  这次专场演出我选择了《林冲》,因为这部戏对演员的唱念做打要求很高。平时粤剧演员搞专场演出多半是选择一些折子戏,但我想选择一部有挑战性的长剧作为第一次的个人专场演出剧目。《林冲》是一部真正要求演员文武齐全的好戏,在“白虎会”这场戏中甚至有多至200个字的念白,而“休妻”那场戏很考演员的唱功和做功,“野猪林”那一段则有难度很高的打斗戏。所以能把《林冲》演好,对一个文武生的要求很高,也最能表现一个文武生在艺术上的水平。

  戏剧思考

  以前演《武松大闹狮子楼》的时候,我觉得过去粤剧武戏的武打动作有些假,便接纳了武打设计梁钧强的想法,糅入了现代影视片的武打动作。这种技巧的加入打破了以往的戏剧动作程式。有人担心这会破坏戏剧的美学价值,其实,我一直在学习和运用程式,也在思考传统的程式能不能改变。社会不断在改变,我们的戏曲却还是按照50年前甚至100年前的程式来演,比如骑马、打斗。我说的改变当然不是要打破程式,而是在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吸收过去程式的精髓,进行一些调整。现在的生活节奏比以前快多了,戏剧的节奏也要随之加快,这其实就是一种程式的改变。

  杨苑玲(山歌剧):演“等郎妹”不少人哭了

  人物简介

  梅州市山歌剧团副团长、国家二级演员。曾在《等郎妹》、《山魂》等几十个大、小舞台作品及中国首部山歌剧电影《啼笑冤家》中担任重要角色,成功塑造了许多独特的艺术形象。她以质朴纯真的表演和甜美圆润的唱腔赢得观众的喜爱,先后荣获“广东省艺术节表演一等奖”、“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等十多项艺术类大奖。

  从艺历程

  我16岁就进了梅县山歌剧团,这19年的从艺生活充满坎坷。因为并非科班出身,在舞台形体及演唱功力方面我没有优势。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每天集训结束后,我都要留在排练场继续练习。“客家山歌王”汤明哲对我影响很大。我妈是一个山歌迷,我们家有一台收音机,很小的时候,我妈听汤明哲的山歌,我也听。后来,汤老师到我们中学来招生,我一唱,他们就把我招入梅县山歌剧团当学员。他是我的老师,我最喜欢他即兴唱山歌,原汁原味。他还带我们去采风,到蕉岭等地即景即唱。我现在唱的也是汤腔,算是他的第二代弟子。我有两三次演《山魂》,他都拿着姜汤来给我喝。

  演《等郎妹》的时候,现场不少演员都哭了。这个剧其实是一个女人的悲剧,戏的高潮在第十场“祠堂前看大戏”,“等郎妹”当时唱的《十五阿娇》概括了她一生的经历。我演了近80场,越来越喜爱这个角色,观众也一样。观众的反应,是对我们的一种促进。一听说要演《等郎妹》,有些看了4遍以上的山歌迷都会向我要票。老实说,《等郎妹》是我们唯一没有亏本的山歌剧。这是很难的,也是我最骄傲的。

  客家山歌来源于民间,农村人比较喜欢山歌,中年观众较多。但每一场演出,我们都非常谨慎,因为我们确实遇到过一些尴尬的场面。有一次,我们到五华的乡镇演出,有一个传统小戏叫《阿姆看郎》,说有一个大户人家生了一个傻儿子,想找一个儿媳妇。没想到,我们那个戏的傻子姓陈,而那家做好事的人家也恰好姓陈。坏了,演出刚开始,人家就对号入座了,硬抓这个“小辫子”不放,我们马上终止这个小戏,3位剧团领导拼命道歉,最后要由派出所解决。这是我最委曲的一次经历。

  不过,演出当中,受欢迎的场面还是很多的。有一次也是下乡到五华,有个节目是对情歌《来到五华心花开》,台上的演员唱了上句“榄子打花花榄花”,台下也即兴对下句“郎在榄上妹榄下”。结果台上台下对情歌,挺乐的。还有一次在西安演出,有一个大妈跳上后台,拿着一块大花巾,绣着“真情无价”送给我们。

  戏剧思考

  山歌剧的前景还是让人担忧的,最大的困难是走不出去。山歌剧面对的观众群体比较窄,唱的是客家话,听的也要懂客家话。这个“走不出去”不是地域的概念,而是走不进市场。其实,东南亚一带,我们每年都去,一唱山歌“月光光”之类就勾起他们的客家乡情,他们非常激动,他们会流眼泪,他们会上台给你送钱,然后紧握我的手说,阿妹,你的歌唱得太好听了。

  这些年来,我们摸索出一条更适合山歌剧发展的路子,那就是载歌载舞。我们加入了席舞、绣花舞、箩筐舞等,又在山歌里加入了咏叹调、歌剧等。这些新元素的加入适应了现代观众的需求。但光唱歌跳舞,我们唱不过也跳不过专业团体,我们只有把客家文化挖掘出来,然后再注入新的元素,这样才有我们的特色,才能唱得更响更远。

  张怡凰(潮剧):演“嫦娥”一月减肥20斤

  人物简介

  国家二级演员,广东省戏剧家协会理事。1989年毕业于广东汕头戏曲学校潮剧表演专业,工旦行;2002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大专班。现为广东潮剧院一团领衔主演。她的唱腔细腻圆润、委婉动人,主演过《烟花女与状元郎》、《嫦娥奔月》、《失子惊疯》、《东吴郡主》等30多部剧目,获得多项国家、省级奖项。她很注重提高理论水平,近年来总结撰写了《我演烟花女李亚仙》、《浅谈演员的表演节奏》等多篇专业论文和演艺体会,发表于国家及省级刊物。

  从艺历程

  13岁的时候,母亲带着我和姐姐去报考汕头戏校,我考进去之后学习了4年潮剧。现在算来,我演潮剧已经有17年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体质不太好,又是班上年龄最小的一个,我只有比其他人更加刻苦,每天都最早起来压腿、练臂力。刚毕业的时候,有人评论我的声音条件不太好,声线薄、扁,高音区显得虚、飘,“唱腔太硬,缺乏潮剧独特的腔韵”。1995年,我出演《烟花女与状元郎》中的女主角李阿仙,因为这个曲子一直由王少瑜老师演唱,还录过音,而作曲者希望以最好的水平来演绎,所以最终还是决定由我来演,王少瑜配唱。这件事给我很大的触动。后来,我拜潮剧界唱声十分有名的朱绍琛为师,学习正确的发声方法。通过练习,我慢慢学会不用真嗓子唱,而是通过技巧来改善音质,让嗓音变宽变厚,增加柔润美,而且越唱越持久和松弛。

  我演李阿仙还遇到外形不像的问题。唐人有丰腴之美,可当时我只有41.5公斤,于是每天都要“暴饮暴食”,吃大量鸡鸭鱼肉,终于在一个月时间内成功增肥到50公斤出头。1998年,我刚生完孩子,老师让我去参加首届广东省潮剧青年演艺大赛,离决赛只有一个月,我的体重有60多公斤,却要去演《嫦娥奔月》中的嫦娥。参加初赛的时候,大家看了我都笑,说没见过这么胖的“嫦娥”,我自己也觉得很难受,满身是肉,穿上戏服很不好看。因为这个剧目的动作戏比较多,我每天在练功场翻滚跳跃,练功时间又长,居然很快瘦了10公斤。演出那天,大家看到我恢复到以前的清瘦,还以为我节食了。

  演了这么多年戏,我最喜欢的还是《东吴郡主》。这部戏到处有亮点,角色的情感和年龄跨度很大,它要表现的是孙尚香的大节大义,既有现代气息,又有潮剧传统色彩。我在剧中要从花旦演到青衣,这是有一定挑战性的,要演活不容易。为了使人物在不同年龄、不同处境中有不同的表现特征,在唱、念、做、舞的处理上都要有所变化,有所区别。我觉得自己还是很适合演孙尚香这个人物的,因为每一个演员都有一个成熟期,而我现在年龄和从业经历都可以很好地把握这个角色。

  戏剧思考

  现在潮剧面临观众老龄化和人才流失的问题。尽管青年演员还能接得上来,但我们要尽快培养更多年轻观众。我们曾把潮剧送进中小学,给孩子们讲课、表演,让他们认识和喜欢潮剧,结果很受欢迎。上次我和汕头大学的学生交流,他们也认为戏曲进校园的方式很好。

  要培养观众,我们还应该在潮剧的创作上下工夫。《东吴郡主》就是潮剧创作的一个成功范例,它用新的舞台形式和新的戏剧理念来表现古老的潮剧,适应了现代人的审美观。很多观众看了以后告诉我,原来潮剧这么好看。如果这样的戏大量出现,潮剧的发展就有希望了。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陈祥蕉 本版剧照:刘力勤 摄

  图:

  杨苑玲主演的山歌剧《等郎妹》剧照。

  张怡凰主演的潮剧《东吴郡主》剧照。

  彭庆华主演的粤剧《大明悲歌》剧照。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