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奖学金走过80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3日10:15 红网-湖南日报

  通讯员陈浩军贺琼本报记者廖宏成

  2006年12月28日,一张1000元的汇款单从江西飞到了桃江县武潭镇圳宽上村的蒋曙春家。在汇款单的附言栏里,汇款人蒋曙明写着一句话:“千元聊表心意,愿家族子弟个个成才。”

  像这样的汇款单,蒋氏家族每年都会收到二三十张。这源于80年前蒋氏家族设立的一笔特殊奖学金。

  今年已经91岁高龄的蒋曙春,说起久远的那一幕,如在眼前———

  1926年的一天,蒋曙春的父亲蒋菊香和叔叔蒋桂香,在喝酒时聊到邻村张家考出的一名大学生:“我们家如果能出个正宗的大学生,那该多好啊!”

  兄弟俩起劲地聊起这个话题,越谈越深入,最终达成了一个协议:成立一个奖学基金,先由兄弟俩每人拿出50个大洋和2担米,鼓励家族子弟读书成才。

  蒋曙春说,他清楚地记得,父亲和叔叔对晚辈们宣布决定的那一天,眼里满是深情,满是期待。

  经过20年的等待,梦想首次在蒋菊香最小的儿子蒋曙明身上实现。

  1946年,17岁的蒋曙明以优异成绩考入杭州师范大学。蒋氏兄弟为他颁发了第一笔奖学金———10块大洋和5升白米。从父亲手里领取到还带着体温的大洋,蒋曙明的心里暖融融的。

  现在已经是77岁高龄的蒋曙明教授还深深地记得父亲蒋菊香跟他说过的话:“你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出去后,一定不要忘了这片生养你的土地和乡亲们。”不管走到哪里,蒋曙明都牢牢地把这句话记在心里。

  参加工作后,蒋曙明将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捐了出来,这是蒋氏基金成立后收到的第一笔回报性的个人捐款。后来,更多的大学生、硕士生从蒋家走向了全国各地。身处异乡的他们每年都会像蒋曙明老人那样,为家族奖学金账户汇入新的资金。

  设立奖学金的目的是鼓励蒋家学子刻苦攻读,学有所成。令人欣慰的是,自从蒋曙明走出武潭镇后,到今年被录入西安交大攻读研究生的蒋群义,蒋氏家族四代人70多名子弟中,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的就有36位。

  蒋氏家族历年被大学录取的学生,不管是谁,不管家里有多穷,他们最终都如期地到学校报到,完成学习和深造。正是家族设立的这笔奖学金为他们铺就了一条通往高等学府的“绿色通道”。

  如今,蒋家奖学金已经不单单是用来奖励的金钱,它更多的是一种象征和对后代的激励———为改变自身命运、告慰先祖,为回报社会、建设国家,而发愤图强。

  正在西安交大攻读研究生的蒋群义,当初考上大学时就没有去领奖学金。他对不解的乡邻们说:“我只是把它当成一种荣誉和动力,激励自己去努力学习,并没想过要真去领这笔钱。”很多考入高校的学子作出了和蒋群义一样的选择:“让这些钱用在‘刀刃’上,圆家族更多困难学子的大学梦。”当年,蒋群义的父辈三兄弟就是在爷爷和奶奶受到家族奖学金的激励,在“咬着牙,砸锅卖铁也要把孩子送进大学”的决心中一个不落地完成了高等教育。

  聪慧的蒋家子弟,不论现在是读小学的还是上中学的,个个都暗中较着劲在强素质、比学习、赛成绩。激励他们的是蒋家传承了几十年的勇求上进、崇尚知识的家训。这一家训,也在蒋家新一代的成长过程中被进一步发扬光大。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