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有失误就不应拒绝道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3日20:00 光明网
赵祾儿

  12月25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在“21岁学生副总”吴莹莹事件中,北师大反馈的吴莹莹的基本情况是属实的。他表示,推出吴莹莹主要是从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并不是说她有多么神奇,可能有些媒体对该事件有夸大的成分(《北师大推出“21岁学生副总”引发讨论,教育部做出回应》,26日《新京报》)。

  “夸大”,用词很有发言人的风范。把推出吴莹莹变成一场造神运动,一些媒体、记者确实功不可没。从最初对吴莹莹宣传看,已经出现了神奇化的倾向。然而经调查,那些神奇之处是可远观而不可细探:100项发明从未列出;3项国家专利实际只有两项且经济价值不高;自称的“ACM亚洲助理主席”其实只是“亚洲负责人助理”;引以为傲的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金牌被收回……被一些媒体着力渲染的业绩显然都不属实。属实的是“基本情况”:吴莹莹,女,生于1985年5月……这些基本情况能把一个在读大学生包装成神吗?一部手机,包装盒是中国产的,说明书是中国印的,塑料外壳和键盘都是中国造的,只有里面的东西是外国的,那么这部手机能不能说是“中国创造”呢?

  其实业绩缩水无伤大雅,关键是对待羼水的态度。吴莹莹本人对媒体的宣传一直坦然接受,她的态度至少是默认的,有些大话甚至是她亲口说的。她在“夸大”的过程中,并不是一个被专制的妈妈肆意摆弄的小姑娘,而是亲身投入进去了。很遗憾地,在诚信面前,她没能交出一张合格的答卷。据吴莹莹自己说,她还是今年宣传部门准备树立的两大典型之一。也确实有很多青年人在看了“夸大”的材料后将吴目为偶像,也有家长教育孩子说“要向吴姐姐学习哦”。华衣褪去,真相毕露,他们发现被愚弄了。当他们要求解释时,当事者是否应该,至少出来道个歉?

  面对纷纷出现的负面消息,吴莹莹在自我介绍的口径上向后退了一些,但她至今没有表示歉意。奋力吹捧“21岁副总裁”的记者曹丰,也未就“夸大”的成分向公众致歉,甚至还在频繁写文指责揭出事件真相的网友。这难免给人一个印象:牛不妨尽量吹,能把别人忽悠过去就可以坐享好处,如果忽悠不过去,也可以像没事人一样,不用担心舆论的追究,连道歉都用不着。这能起到什么样的榜样作用?教青少年无所畏惧地拿着假货高视阔步吗?这是不行的!

  依笔者之见,教育部门没有必要急于为吴莹莹撑腰。树典型的目的是号召大家进步,而不是为了推出某个个人。搞“夸大”愚弄公众的典型已经失去典型的意义了。若坚持对吴莹莹大树特树,只能适得其反,会使之陷入更大的批评漩涡中,对保护这个小姑娘也是不利的。最后,笔者的建议是:吴莹莹同学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尽快站出来真诚地向大家道一声“对不起”。这对吴同学本人的事业发展和人格完善都是有好处的。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