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2006·“调查”这一年 破解谜团,直指问题关键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4日01:00 北京娱乐信报

  【维权】

  

足迹2006·“调查”这一年破解谜团,直指问题关键

  

足迹2006·“调查”这一年破解谜团,直指问题关键

  

足迹2006·“调查”这一年破解谜团,直指问题关键

  谜团虽然破解但车主依然迷惘。信报记者 李方宇/摄

  从银行贷款买车,提前还款时在银行的授意下将尾款还到了担保公司,原本以为钱货两讫的车主却突然收到中国银行北京分行的仲裁通知书。记者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走访,将一个离奇的事件呈现在读者面前。谜团已然解开,我们的报道直指问题的关键,但当事者以沉默拒绝给出答案。

  众车主奔波求解

  当事者三缄其口

  记者在采访中,深切感受到了车主的担心、疑惑和无奈。从每位车主携带的厚厚一摞“材料”,记者仿佛看到他们在接到“欠款单”近两个月时间内,从莫名背上数万元债务的惊讶中回过神,开始奔波寻求解决的过程。

  车主的讲述让记者产生了无数个疑问。无论是要债的还是担保人,和“欠款”有直接关系的两个单位居然都三缄其口,采访一度无法进行下去,调查陷入僵局。

  暂停仲裁成筹码

  不让车主找媒体

  2006年10月26日,在民警的坐镇下,40余名车主和中行相关领导在丰台支行会议室进行了长达15个小时的拉锯式谈判。最终车主以答应银行几个要求换来了暂停仲裁,而银行提出的要求之一就是:不能将双方协议公开,不得再找媒体进行报道。银行将“不得找媒体”作为条件之一,更坚定了记者一定要解开“欠款”谜团的信念。

  五大疑问破迷局

  银行离谱无人问

  银行、业主、安盛三者中,表面上债主和担保人的关系,究竟演变成了什么?借款、还款的程序中究竟存在多少不合理的地方,才导致如今无法收拾的“欠款”风波?为了弄清一系列问题,记者毅然开始第二轮采访,终于把所有的素材都准备齐全,最终发现中行房山支行的多处操作不符合行业的既定模式,而且“相当离谱”。

  记者根据准备好的材料五易其稿,最终向中国银行提出5大疑问,呈现出一系列稿件。从开始采访到第一篇稿件见报,耗时整整29天。

  此事似乎并没有真正了结,相关管理者也一直没有明确的态度,但当事者的沉默仿佛给出了答案。

  【点评】

  调查新闻语言出色

  新浪网执行副总裁、总编辑 陈彤

  随着互联网时代信息交流越来越密集,媒体的新闻卖点更多地体现在新闻的贴近性和讲述新闻故事的能力上。

  信报的新闻调查版面的报道,选择的内容比较注意贴近性,语言文字的表述也注意了故事化。

  信报新闻调查运用出色的语言表述,将曲折的新闻用故事化的语言娓娓道来,让读者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调查版是个好开始

  中央电视台体育评论员 韩乔生

  信报不妨把触角延伸到各个社区,以最朴实的报道反映民情民意,吸引更多的读者参与其中。

  版面多、报道内容广是信报的优势,信报正在建设调查版面,这是个好的开始,希望信报在深度报道更上一层楼。

  调查新闻深入贴近

  警察 高松

  每次翻阅信报时,调查版是必看的版面。信报的调查做得深入透彻,很多选题都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情,具有人文关怀。细细一品,又能延展出很多内容。

  信报调查将社会问题深度挖掘,让人看后恍然大悟。信报对百姓的关注更有力度。信报调查对于残疾儿童、遗弃婴儿以及特殊居民生存状况的关注充满关爱。

  信报实时跟进新闻的最新进展,并提炼出独家角度深入探求。于老百姓为本,才能得百姓之信。

  【温暖】

  

足迹2006·“调查”这一年破解谜团,直指问题关键

  系列报道感恩母亲 读者行动回馈母爱

  事件:这是一个让万千读者深深感动的系列报道。5个记者、历时十几天、对近千名读者的随机调查访问,我们把触摸到的受访者内心深处对母亲最真挚的爱呈现在读者面前,以此在2006年5月14日——母亲节这一天来向天下所有的母亲致敬。

  下落:从5月11日第一期报道的刊发,我们接到了许多读者的电话。读者在感动着的同时也向记者讲述着自己和母亲的故事。有感激、有遗憾、有心痛、有忏悔,但更多的是行动。

  感悟:在这次采访过程中,记者被受访者与母亲的故事一次次地感动着。一位老太太的几句话语让记者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她说:“我理解自己做警察的儿子,平时也尽量避免打扰他,看到他工作顺心我就心满意足了,不希望他为我耽误了工作。”这句话时常在我脑中回响,也时常让我拿起电话,打给远方的妈妈。

  【关爱】

  

足迹2006·“调查”这一年破解谜团,直指问题关键

  遗弃女婴终获救助 她把热心带回人间

  事件:2006年5月13日,一个脑后长有肉瘤,出生仅5天的女婴被遗弃在良乡某市场门外。女婴被好心人发现后,送往良乡医院,随后送到良乡社会福利中心。在本报的追踪报道下,2006年6月1日,取名“党民婷”的女婴被送入博爱医院治疗。目前,婷婷的肉瘤被切除,小家伙身体健康。

  下落:去年12月30日,记者再次来到良乡社会福利中心。此时的小婷婷正依偎在福利院妈妈的怀里,原本因为脑后肉瘤而不敢平躺睡觉而有些变形的头部,现在已经完全恢复。只是从脑后一道长约4厘米的伤口才会让人想到那个以前差点夺去她幼小生命的肉瘤。

  感悟:记者在福利中心抱起婷婷的时候,小家伙一个劲地笑着。福利中心的工作人员说,是信报救了婷婷的命,她用她的笑容来表达对信报的感激。许久以来,婷婷的命运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大家在为她担忧,希望她的父母能够回到孩子身边。因为一个弃婴,大家的心被感染了,很多人都会觉得现在人的心是冷漠的,但是婷婷的故事让我们在这一刻找回了那份久违的热心肠。

  【民声】

  

足迹2006·“调查”这一年破解谜团,直指问题关键

  调查电梯昼夜运行 “为民传情达意”

  事件:2006年9月11日,市建委就住宅电梯运行时间改革公开征询意见,记者走访了一些尚未实行电梯24小时运行的小区,采访小区居民和物业对此的看法,发现多数人愿意为电梯24小时运行买单。

  下落:目前,市建委正在统计这次民意征集的情况。记者日前重新走访了调查过的小区。赞成24小时开电梯的居民,对报道提到的“多数人愿买单”,表示欢迎。一些开始持反对意见的居民也有所转变。

  感悟:耐心、毅力和体贴对方,成了保证调查成功的重要条件。当看到居民对这次调查报道的肯定,实现“为民传情达意”的满足溢满了心头。

  信报记者 李静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