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控”启示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4日04:27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青岛软控在深交所上市,已经几个月了。

  这家位于四方区郑州路1号的企业,出身“高校”,正是这一特殊的背景,使软控平添了几分儒雅。无论是公司高管,还是一线工人,涌入记者耳朵的话语中无一不透着低调、谦和,让人根本觉察不出这是一家正“火”的上市公司,是中国民族橡胶机械制造业“神话”的制造者。

  在品牌之城青岛,软控不算大也不算强,看上去很不起眼;但在世界橡机制造业,青岛软控如日中天。

  短短6年,青岛软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几间低矮平房发展到四大园区基地,员工由几十人到1000余人,总资产从4000万元跃升至12亿元!

  软控究竟靠什么成功?

  否定自我,持续创新

  多年来,青岛科技大学有个“美誉”——橡胶行业的“黄埔军校”,从这里走出的企业家、高级管理者不计其数,软控的创业者们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软控董事长袁仲雪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国外轮胎厂的工人是白色的,可我们的工人,除了牙以外全都是黑的。这不是我们搞科研的耻辱,又是什么呢?!”

  设备落后、水平低下是不争的事实。那时候,国际行业巨头垄断着中国市场。技术出身的软控人,对此自然清楚。

  轮胎是高新技术集成应用的载体,橡胶配料则是轮胎生产头道工序。配方中的任何一种化学原料多一点、少一点或混炼条件不足,都会引起轮胎的短命或爆胎,造成车毁人亡。看准这一行业的软控决意以软件为突破口,改变民族产业的命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一次典型的集成创新。在市工业信息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内,粉料称量配料系统运用计算机成功地控制了炭黑等原材料的贮存、称量、送料、投料、密炼全过程。它的意义在于,让我国上千家轮胎厂彻底告别了手搬肩扛的落后生产方式。10年以前,我国轮胎厂从国外引进了几十套配料系统,每套要花100多万美元。自从软控自主开发成功后,外国产品几乎再没进过一套。

  世界轮胎产量的15%在中国,但我们产的大都是斜交胎,国外子午化率几至100%,而我国只有不到50%。为什么子午胎备受推崇?打个比方说,斜交胎是“黑白电视”,子午胎就是“彩电”,集众多优点于一身,是升级换代产品。一位在轮胎厂干了大半辈子的老专家痛心疾首:上一套30万套规模的生产线,就得花8亿元,还买不来核心技术。“外方给的图纸,我们想改动任何一处,都得看人家的脸色。”

  用自己的设备造出高质量的子午胎,让几代民族产业人魂牵梦萦。

  时光退到5年前。当时,软控依靠多年积累已成功推出全钢一次法两鼓成型机,但三鼓成型机效率更高,是国际同行力夺的制高点。如果完全靠自己摸索,需要3年甚至更长时间。

  自主创新,不是关门创新,自主开发的关键是自己做主、以我为主。2003年春天,青岛软控选择与斯洛伐克玛塔道尔公司合作,在国内率先引入三鼓成型机技术。

  别看多了一只“鼓”,东西可大不一样。软控成型机研究所副所长程继国介绍说,设备主鼓是机械鼓,由于采用光机电气集成系统,彻底摆脱电磁干扰,运行速度更快,维护管理更方便。

  第一台,完全地“拿来”。面对眼前的庞然大物,软控人甘当小学生,从细小部位开始琢磨,他们戏称自己是“摸着老外的屁股过河”。然而,照葫芦画瓢不白画,当第二台设备买进来时,他们找到了“老师”的软肋——软件薄弱,不具备智能化。

  能不能为机器安上“大脑”?程继国立了军令状,一面派人出国学习加工工艺,一面成立以工艺为先导、以关键技术为突破口的联合攻关团队。

  引进、消化、吸收到再创新,仅仅一年半时间,软控大功告成。目前,全系列的成型机,软控都能自主研发制造,质量不输于人。许多外国公司很不理解,为什么三鼓成型机在中国市场的售价,从2000多万直线下降近一半,竟依然难有市场!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的是比巨人站得更高。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势资源,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软控能够提供轮胎生产全线装备和控制系统,并均达到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主导产品出口欧、美、亚等十余个国家地区。今天的软控,已然成为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等国际大公司的全球采购专有供应商。

  “交钥匙”工程

  “原来上一个年产30万套轮胎的厂需要8亿元,现在只要3亿元!”业内人士喜笑颜开。是软控,让他们看到了民族轮胎工业的希望。

  在竞争激烈的自动化控制及信息化领域,青岛软控通过自主创新,使产品链贯穿整条生产线,成为全球产品链最完整的企业,并利用“水泥+鼠标”的模式,率先刮起了一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风暴”。

  在开发区富源工业园内,有一块600亩的土地,这里是青岛软控与青岛科技大学联合企业共同发起的我国首个轮胎信息化产、研、训示范基地——青岛赛轮子午线轮胎信息化生产示范基地。

  偌大的中央网络控制中心内,工作人员演示着一套由软控自主开发的“轮胎企业操作系统”。轮胎工艺生产的程序和各种参数全部由计算机设置。生产过程中,如果产品超出预设,计算机将自动报警;超出一定数值,如果不加纠正,设备会自动停机,避免不合格半成品流入下道工序。

  轮胎生产,最难的是做到质量均一性,而软控提出的“物尽其控”理论认为,只有控制到位,管理才能真正到位,才能生产出质量均一且符合不同标准的产品。

  在一台计算机上,记者现场输入了时间——“23点到早上8点”,查询该时间段生产情况。紧接着,屏幕上出现一行行数据,每一条轮胎的机台、模具号、胎号均一清二楚,配方甚至可精确到几克之微。

  身穿蓝色工装的何庆敏、闫伟一旁介绍说,从这里下线的每一条轮胎都有自己的“身份证”。一旦出问题,可以追溯到生产时的每一道工序。此外,客户还可以通过互联网,适时查看生产线情况。

  难怪一家国外大公司副总裁走出软控大门时感叹:“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他们在生产什么,怎么生产,这样的企业还有什么让人不放心?”

  其实,这一模式不仅属于赛轮,正逐步渗透到整个行业。这几年,以此为“范本”,软控先后向国内13家轮胎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从厂房设计、人员培训直至生产制造以及技术服务,形成了一条龙服务的“交钥匙”工程。

  山东金宇轮胎公司是“代表作”。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延安兴奋地说:“2004年,我们制定的计划是两年产量增长30万套,没想到2005年一年就超过40万套,2006年突破100万套没问题!”

  在电话中,延安用“非常之愉快,像亲兄弟一样”来形容两家企业之间的关系。“软控对我们帮助很大,还没投产,客户的货车就堵了大门,等着要全钢载重子午胎。你想,咱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工艺和智能设备,不好卖才怪。”

  坐落在平度市的青岛光明轮胎有限公司,也是“交钥匙”工程的硕果。目前,公司年产全钢子午胎50多万条,客户遍及国内外。

  北到辽宁,南到江浙,在13家“交钥匙”工程中,有11家产销两旺,另外2家即将投产。

  2004年11月,一位民营轮胎生产企业老总开着一辆奔驰600轿车来到青岛,将一把锃亮的钥匙递到软控人手中。原来,这家企业自开工以来,产销之好远远超过预期,老总特意来当面兑现“承诺”:拿一个月的利润感谢软控!

  当“总统”,不当“土皇帝”

  2000年,一群不甘寂寞的高校教师自筹资金组建了青岛高校软控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资本不仅完全退出,而且成功吸纳了风险投资商进入。

  接下来的6年,软控高速成长,总资产从4000万猛增至12亿元。

  志存高远的软控,将自己定位为民族行业的领跑者。不过,在众多利益面前,软控又表现出可贵的沉稳冷静。

  公司办公楼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没有人才不干,没有市场不干,没有资金不干。这“三不干”原则,在软控早已深入人心,雷打不动。

  对于一家渴望迅速做大做强的企业来说,他们并不缺项目,但却缺资金。于是,他们想到了上市。而这一作法,与公司确立的1/3IT、1/3实业、1/3资本运作发展结构不谋而合。

  2004年7月20日,软控副总经理张焱一脸焦急地站在中国证监会大门外,和其他几家企业一起等待结果。最后,只有软控一家通过了上市审核。

  有多大的目标,便会付出多大的努力。从软控整体发展战略看,上市不过是其创新棋局中的重要一步。两年里,软控从企业基础管理、质量管理、文化管理入手,一一修正自己。2006年5月,一本3万余字的《软控基本法》正式出台,员工人手一册。

  如何通过上市实现机制创新?对此,软控人有一个生动的理论:是想当“总统”还是作“皇帝”?——“小富则安的企业老板好比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没有监督约束,也不愿意把自己的事情对公众坦白;但总统不一样,你的一举一动都在大家眼皮底下,企业必须透明,总统要对全民负责,对社会负责。”

  无数企业的实践证明,“皇帝”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总统”则大行其道,代表着时代的方向。

  今天的软控,通过上市募集多少资金已不再重要。中信万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是软控上市的合作伙伴,总经理张智河说,上市让软控真正实现了规范运作,有助于形成现代企业崭新机制,理清发展方向,这比拿到几个亿、十几个亿重要得多。

  “为创新失败埋单”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软控人回答:不是技术,不是管理,而是文化。

  在软控公司大院有个东货场,里面横七竖八堆着一些废旧设备,斑斑锈迹侵蚀着原有的绿色。那是软控由于研发失败而生成的废品,更是软控“为创新失败埋单”最好的例证。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话得从三鼓成型机说起。

  2003年夏天,一心攻克机加工核心技术的科研人员们,推出了自主创新的第一代产品。市场反馈结果,客户提的意见足有二三十条,产品被拉回公司,眼睁睁地报废了。看着心疼不已的科研人员,总经理高彦臣拍拍他们的肩膀:“没关系,搞创新这点失败算什么?”

  一次不行,再来。第二次、第三次……这一年,软控掏出的“学费”足有上千万之巨,而当年企业赚得的利润也不过几千万。

  在软控,任何人都可以带着想法创新。失败了是企业的,成功了是大家的,在这种独特企业文化的氛围中,科研人员没有丁点儿包袱,放开手脚搞研发。

  从事轮胎数字芯片开发的王东林动情地说:“一开始好多人不理解,说这不是败家吗?但慢慢地才明白了公司的良苦用心。因为,不创新是等死,总得有人冒风险。”

  如果不冒风险去探索,不保护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种子很可能就被扼杀在“摇篮”里。高科技产业本身就是高投入、高风险,当然,回报也十分诱人。在全钢一次法三鼓成型机研发上,软控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而一套售价从四百万到七八百万不等的成型机,软控至今已售出60余套。

  今天,从上辅机、智能配料系统、密炼机到小角度裁断接合系统、内衬层挤出压延生产线、成型机、检测设备等,涵盖轮胎生产过程所需的所有重大装备,软控都能自主研发制造。更令人骄傲的是,软控陆续建立了包括信息电子、物料输送与配料、成型机、检测设备、橡胶机械等在内的九大专业研究所,在保持持续技术创新的同时,彻底改变了以往围绕单个产品展开科研的被动局面。新近组建的“软控研究院”和省级行业技术中心,更是软控有效整合社会创新资源,引领行业自主创新的又一步“关键棋”。

  “软控人的私事是公司最大的事”,这同样是软控文化的一大特色。

  软控认为,公司大多数员工都是高级技术人才,应该保证他们的聪明才智用在事业上,而不是花费在一些生活琐事上。为此,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如员工及亲属就医、家属工作、子女上学、住房等都由公司负责解决,其目的就是让每一位软控的员工没有后顾之忧。

  今天的软控,一线人员用不着“退休”,只要身体允许,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事业天地。70多岁的老工程师带出了一批批“后生”,众多外国专家和年轻技术人员相互切磋,展现出一幅“软控为大家,大家为软控”的和谐图景。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