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真的不如牙医了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4日06:35 大洋网-广州日报

  抛弃哲学无疑是目光短浅之举。没有了牙医,痛的只是肌体,没有了哲学,却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维,一个民族没有了思想。在中国当下,唯物质主义盛行,只有渴求哲学的理性,才能适当反思市场所带来的机制失衡。

  李一尤

  哲学博士

  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常常被人们赞之以富于哲理;一位目光远大的政治家,常常被人们赞之以具有哲学头脑;甚至并无恶意地嘲笑某人故作深沉,也往往戏言其作哲人沉思状。这似乎是说,哲理是智慧的结晶,哲学是智慧的总汇,哲人则是智慧的人格化。人们常常把哲学称作智慧学或聪明学,大概就是缘于此。

  的确,哲学贵高明。凡事望得远一程,看得深一层,想得透一成,阐幽发微而示之以人所未见,率先垂范而示之以人所未行,这既是人类智慧精华之所在,也是哲学之理或哲人之智的表现。然而,哲学在现代社会却没落了。

  “这个世界没有哲学家可以,没有牙医不行,从实用主义的观点说,孔夫子不如牙医。”在全国130所高校一把手的讨论会上,哲学界重量级老教授陈先达用这样的反喻为哲学的命运请吁。国家和民族需要哲学,但它不适应市场,“不要把哲学抛向市场!别让我们去赚钱!”

  哲学家真的就不如牙医了吗?当然不是。哲学源于古希腊,是对于智慧的追求,所以被称为爱智之学,所谓的智慧在今天看来就是对人类思维程序的考察。人不能没有思想,而思想免不了会受到社会污染,从而产生肌体病毒,哲学便是要清除人类思维程序中的病毒,以免它进入实践领域,危害社会。

  然而,这种爱智的哲学从一开始就被政治所讨厌和抛弃。在哲学的起源地雅典,苏格拉底因为到处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而受到国家的审判,罪名就是“他窥探天上地下的事物,并用这一切去教导别人,从而祸害国家青年。”到了中世纪,哲学又被宗教所讨厌和抛弃。在宗教那里,上帝就是真理,任何与教义相违背的哲学思想都是邪端异说。哲学教人思考,但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也开始和政治、宗教一样讨厌哲学。虽然哲学和科学一样,都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和迷信,但在科学家眼里,哲学的形而上学根本就不是“知识”,而只是像诗歌、文学一样是想象的产物。

  然而,正是在与政治,宗教和科学的对抗中,哲学以其独有的批判维度和反思精神,呈现出人类历史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德里达,这些哲学家们无一不成为其民族的骄傲和象征。科学中的科学,圣人之学,所有的美誉都抛给了哲学。在西方,哲学成为了每个学校的必修课。在德国,哲学博士学位最难申请。在法国,高考必考哲学。拥有哲学的头脑,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可是在中国,人们信奉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人文学科是冷门,哲学更是冷门中的冷门。在市场上,哲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报考者日见减少;在经济上,哲学系的科研经费日趋紧张,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热门学院热门专业一年几百万元的运转经费,优秀的教授拿几十万元年薪,而哲学却只能甘守清贫。在社会表现出严重世俗化的倾向,在人们表现出对物质财富的热衷和对精神价值的轻蔑之际,哲学,这个追求人类理想精神家园的维度被遗忘,被抛弃了。

  然而,抛弃哲学无疑是目光短浅之举。没有了牙医,痛的只是肌体,没有了哲学,却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维,一个民族没有了思想。恩格斯早就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中国当下,唯物质主义盛行,经济的发展遮掩了人类欲望的无休止索求,只有渴求哲学的理性,才能适当反思市场所带来的机制失衡。青年王国维说:“人于生活之欲外,有知识焉,有感情焉。感情之最高之满足,必求之文学、美术。知识之最高之满足,必求诸哲学。”这正是哲学的“无用之用”。所以,不是哲学不适应市场,而是市场需要哲学。

  往深里讲,哲学所要探究的终极目标——人和自然的统一,和我们当下所追求的和谐社会是殊途同归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构建和谐社会更需要哲学。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