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的记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4日09:05 上海青年报

  ■文/袁念琪

  我过南京长江大桥,已是在“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六年之后。我过大桥,既有乘火车隆隆的驰过,也有用自己的脚在桥上一步步走过去,再走回来。

  那年,坐在火车上还没见到大桥,就听得列车的广播在反复告知,主要是两个内容:一个是车上的厕所在过桥时要临时关闭,待过桥后再恢复使用。二是车厢内的窗要统统放下,紧紧关闭。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措施?那是为了提防阶级敌人的破坏。当我与年轻的同事说起这个细节时,他们问:是不是怕有人跳车跳桥自杀?!一句话,让我感到的差距是不仅在年龄上。

  桥从“文革”前的1960年一直建到1968年的年底,花费了九年的时间。二是投入大。用了10多万吨钢材和100多万吨水泥,投资近3亿元人民币。而当时三年满师的工人,月工资才36元。三是难度高。不但是工作环境险和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更高。它曾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据说,周恩来总理曾说:“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一年后,他又加上个成昆铁路,遂为新中国三大建筑奇迹。

  南京长江大桥给我们留下另一个深刻的印象,是来自纪录片《南京长江大桥》;说得确切点,是电影中的歌。一首是李光羲领唱的《巍巍钟山迎朝阳》:“巍巍钟山迎朝阳,万里长江披新装。毛主席挥手绘蓝图,工人阶级把奇迹创”。那时虽然是个小学生,但觉得旋律优美动听,又不乏气势。在写这篇稿子时,又在网上听了几遍。可在当年,影片的音乐是踩了地雷的。放了不久,电影就停映了。

  前些日子,南京长江大桥再次进入我们的视野,则是关于要不要炸桥的争论成了热点。说现在24米的净高影响万吨轮通过,影响长江“黄金水道”的含金量。后来又有专家说,可以采取升高桥墩的方法予以解决。

  过去,总以为造大桥是件很难的事情。在武汉长江大桥过去那么多年之后,长江上才有了第二座桥。在新中国成立了半个多世纪之后,黄浦江上才有了正儿八经的大桥。可一当中国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当我们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当我们重视市场经济并按照经济规律办事;长江和黄浦江上的桥,一座接一座地矗立眼前,让我们感到奇迹的创造很简单。不是说,只要有了人,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么?但是,不同的时代,致使奇迹创造的程度不同。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