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一个老记者的小说佳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4日09:37 东方网

  刘绪源作品集两年前,史中兴先生出版了一本长篇小说《隔世》(作家出版社),那是从一群“文革”中毕业的某名校历史系学生校庆重聚写起的。大家发已斑白,退休在即,身世沧桑令人唏嘘,但真正让读者警醒的是:过去的历史并未完全成为历史。当年爱钻营的,善攥权的,天真活泼的,认真执著的……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在按各自的轨迹行走,于是,又搬演了一出新的“人间喜剧”。

  前不久,作者又出版了小说的续集《隔洋》(上海人民出版社)。从书名看,“隔世”是时间上的,“隔洋”则是空间上的。前者着重于“文革”在几十年后所遗留的精神刻痕,后者则是写改革开放后中国所面临的复杂的现实人生。虽然《隔洋》中的女主角盛睦文的女儿去了美国,另有一些人物也往来于大洋两岸,但小说的场景仍在此岸,作者真正感兴趣的生活也还是今日中国。作者是一位老新闻工作者,他的眼和笔(还有心!)是离不开当下的。对于长篇小说的文学性和内在的悠远感而言,这种“新闻眼”或许会造成一点损害(比如作者写活了几位老大学生过去与现在的“同”,对于人生风暴过后令人叹惋无可挽回的“变”则着墨不多);但对于现实的即时反映和深入开掘,却是十分有利的。在《隔洋》中,他写了虽有名校学历而其实俗不可耐的房产商杜道一,写了凭借网络指点江山不可一世但却利欲熏心售卖灵魂的评论家冷热(他在《隔世》中面目还不太清晰),写了利用种种手段“恶炒”自己作品(包括散播海外名导高价收购其电影版权的无稽传言)的美女作家沙菲菲,也写了热衷于捣腾帝王戏的影视集团总经理,殷勤而低下地围着书记、老板打转的秘书、助理、公关经理……可以说,在不算很大的篇幅中,小说真是写出了商品大潮中都市里的各色人等——当然他们也还是所谓“知识分子”群落。

  我以为,和《隔世》相比,本书最大的突破,是作者保持了一种正视现实的平和心态,这是有了开阔的视野和大智慧后才可能达到的境界。书中那些能坚守自己理想情操的人物,对于眼前的商品大潮,既不鄙视,也不惊惶,更不膜拜,却能冷静而悉心地观察,承认历史和现实的变化,同时作出自己选择。应该说,是本书作者自己做到了这一点,这才使笔下人物具备了这种深刻的现实感。比如,书中有一章“一层楼面两讲座”,写盛睦文在母校讲“文革”史的同时,浓妆艳抹的美女作家正在另一侧讲演并签售,还能附送kiss。作者没有意气用事地写盛睦文如何拼搏并战而胜之,也没有流露出任何“悲壮”的色彩,却很现实地写了人流都涌向美女作家,事后她还听到了美女作家背后对她的嘲笑。她当然不愉快,但这是当今的现实,承认这现实而仍能很自然地走自己的路的人,才是真正能走得很远的人。虽然这样的人今天不多,明天也许更少,但他们代有传承,很可能就是未来中国精神复兴的脊梁。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认为《隔洋》本身也具备了一种高雅而现实的精神品格。


作者:刘绪源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