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灾教育社会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4日09:41 南方日报

  灾害风险管理

  段华明

  防灾减灾既是技术问题,也是理念问题。我国的救灾重点一直放在事后安抚上,较少制度性地关注灾难应变教育和训练演习。缺乏自救、救护的防灾意识和能力,社会警觉性差,成为灾害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症结。

  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及其后续的减灾战略行动,均把预防教育作为减灾的一项根本任务。近期来国家减灾委把减灾宣传教育活动作为工作重点,试图借鉴我国在人口问题的国民教育上形成全民族危机意识的成功经验,将防灾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去,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系统,实施全民全程全方位的减灾教育、宣传、普及和训练演习,增强减灾意识、知识和技能,形成全社会防灾减灾氛围。

  灾害危害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减灾活动包括政府公务员、专业人员和广大民众,减灾教育对象存在群体之别、行业之别和专业与非专业之别。因此要针对不同群体和行业有层次地进行教育。

  决策层担负减灾决策和指挥的角色,关系万千民众和亿万财富。领导及公务员的管理意识、知识、责任、能力和水平,与防灾减灾密不可分,他们的灾害意识、减灾知识和救灾水平,对全民减灾活动发挥着引导作用。紧紧抓住领导层灾害教育这一关键,才能实现减灾活动的科学决策与实施,才能为灾害的正规教育、社会教育提供前提。从2005年12月起,全国地市州分管减灾救灾的副市长先后进京,参加由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和国家行政学院联合举办的灾害应急管理专题培训班,每期五天,围绕“灾害应急管理体制与应急预案建设”、“灾害应急处置与应急体系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与综合减灾”和“灾害应急状态下的政府管理与媒体沟通”四个专题设置课程。

  对社会公众,加强经常性的减灾科普教育,使减灾成为必备知识和技能,并约束自己的行为,最大程度地减少造成环境灾害的行为因素,学会自防、应急和救治。各项防灾减灾措施能否落到实处,取决于公众防灾意识的强化,以及他们的积极参与和自觉行动。我国民众普遍缺少防灾意识,这是一个严重问题。2005年9月14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操场上千名新生正在军训,天空突然乌云密布,教官就号令重新集合,准备解散,刚刚聚拢,闪电、响雷就划过,6人随即倒地,其中包括一名军训教官。一女生遭雷击后身亡。这场悲剧本可以避免。老师和教官可以根据天气预报来安排军训计划,避开雷电天气。即使没听天气预报,或者预报不准,也可根据现场的天气及时疏散学生。问题是缺乏随机应变的防灾意识。

  对在校学生是中小学生,要教育关注日常行为中的致灾因素,从点滴做起,养成良好意识和行为习惯,从小形成防范灾害的好习惯。上海卢教院附属中学专门针对中学生骑车上学进行“驾照”考试,把交通安全教育作为学校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口。在学校操场上布置了一条“马路”,矗立着模拟路牌、三色交通信号灯等交通标志,和学校周边的交通情况几乎一模一样。测试学生要过五关:交通认知关、辨别是非关、自我保护关、骑车礼仪关和技能考核关。

  还要针对灾害发生不同时段进行教育。这主要包括:预防教育。针对性地进行灾害背景、灾前征兆、防灾准备的宣传和通报,使公众掌握观察分析灾害知识,在心理上、物质上做好防灾准备;临灾教育,使公众保持清醒和冷静,具有主动处置的应变能力,增强紧急状态下的服从指挥意识和自救意识,强化自我保护,形成人自为战、家自为战的保障;灾后教育,稳定遭灾民众的心理状态,保证灾后正常的救灾秩序和社会秩序,防止灾后可能出现的失控现象,迅速投入医治创伤、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

  减灾意识及素质无法速成,必须日积月累。要将减灾教育纳入国情教育课,从中小学一直到大学开设突发事件应急课程,建立一套基础性的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各学龄段的特点,培养生态环境意识,传授防灾救灾知识。高等院校通过相关课程的改革与创新,设立灾害管理专业和减灾技能课程。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所教授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