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空间及关于公厕的讨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4日09:41 南方日报

  女性观察

  王宏维

  近年,包括广州在内的中国大城市有了飞速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而且都确立了要建设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宏伟目标。倘佯在都市各式各样的“广场”上,或行走在鳞次栉比的“石屎森林”中,都市的公民们或居民们又作何感受呢?

  无疑,各个个体的感受是很不一样的。对于散落在都市各个场所劳作的打工妹们,她们常说的一句话是:“那是别人的城市”。大都市是现代化的产物,其设计与建构是与权力及资源分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人们对都市、特别是都市空间的感受,必定集中反映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存状况及生存方式。而女性主义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对都市空间的审视,也集中体现了女性对都市空间的感受,并由此凸显了从社会性别视角对在空间、权力及资源分配的批判。

  女性主义对城市空间的审视,早期集中于对男权中心主义的批判上。从城市形成及目前的拓展看,占据设计主导地位的大都是男性精英。而且,都市的设计往往只被当作是一个经济发展和工程技术问题,至多,也只是考虑到怎样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的衔接与发扬。对于性别的差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阶层、种族、民族等等差异,都很少考虑、甚至根本未加考虑。其中,有关公厕问题的讨论,曾经是西方一些国家及台湾地区性别空间研究中一个来自实际、却很重要的话题,引人瞩目。女性主义研究发现,在都市众多的公共空间里,男女公厕在分布和数量上都十分悬殊,女性公厕不仅数量少、且分布不合理,使女性在公共空间感受相当不方便,并常常出现女性公厕前排长龙的情况。女性主义指出,空间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女性公厕拥挤的现象所折射的正是男女两性在公共空间中的不平等关系。在父权制及其文化传统中,女性的活动空间被限制在家庭——私人领域中,她们不得外出参与公共活动。所以,公共空间被认为是专属于男性的,从这一思路出发,必定更多地是从男性的立场、男性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即以男性中心主义来规划和建设都市。因此,这些不仅说明都市及其空间绝不是一个静止不动的“容器”或“平台”,也说明这种两性间隔的空间划分已开始呈现消解的趋势。

  然而,还须看到的是,在空间与性别的问题上,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在上千年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男性被父权制及其文化塑造成为“强者”——习惯于要求占据、支配较大的空间,并以此作为掌控权力和居于较高社会等级的象征;相反,女性则是被规定的,是被动的空间接受者——她们只能在较小的、具有一定幽禁性的空间里生存。而当前的问题是,现代社会虽然已在法律上承认了男女两性的平等权力,但在空间与性别的观念上、特别是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建设观念上,还未能真正贯彻和实现这一平等。

  针对这个问题,女性主义借鉴了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著名代表人物大卫·哈维的思想,将都市空间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的统治结合起来开展研究。她们运用哈维《社会公平与城市》一著中的观点,指出都市空间除了折射出性别之间的歧视和不平等外,同时还凸显了种族、民族、阶层等多方面歧视和不平等的存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不少国家的新移民、少数民族往往都聚居在大都市的周边或破败的棚户区,生活空间狭小而糟糕,不得不常年与垃圾和污水为邻,成为与大都市金碧辉煌、极度奢华截然相反的另一面。大批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们,就是在这样的空间劳作、度日的。而且,都市对于她们往往还是一个不可预料、充满危险的空间——大都市与高犯罪率有着一定的关联,且各种形式的犯罪大都是以女性为主要侵犯对象的。针对这些情况,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研究思路,即在对城市空间进行审视中,必须把性别问题与阶级问题合二为一。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也表明,一个城市的地理空间的规划、布局,实质上是资本追求其效益最大化的结果,也是阶级和资本积累之间内在矛盾的结果。女性主义对性别与都市空间关系的研究,因而显示出了一种更强、更鲜明的政治性。从另一方面看,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也需获得女性主义空间批判思想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创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学派和被称为“社会理论空间化”的运动,就是与吸收女性主义空间批判的研究成果有关的。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政行学院教授、博导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