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择业趋势解读:追求实利关注自我发展(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4日10:44 中国新闻网

  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从1985年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制度从计划经济的统包统配开始转向市场经济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至今已走过了20年的历程。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有增无减的今天,很多人认为大学生的择业观也是造成其就业难的原因之一。那么,大学生的择业观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在长达20年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年代大学生的择业观有没有明显的变化?如果说大学生的择业观有偏差的话,又该怎样调整这种偏差?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追求实利、关注自我发展、趋高拒低、随机灵活

  为了能够比较准确回答上述问题,揭示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我们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大学生择业观调查为主题搜寻1980年至今公开发表的有关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报告,查得69篇文献。通过进一步调查筛选,查找具有同质性、可比较性的文献,最终确定24篇作为研究样本。在文献搜寻中发现,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这方面调查报告很少。1994年之后这方面的调查多了起来,所以选取的报告主要从1994年开始。这24篇文献调查的地域广泛,涉及京、沪、粤、浙、豫、皖等地;学科齐全,设计文、理、农、医、工等学科;样本数量大,发放问卷的数量近5万,回收率平均在85%以上,调查结果具有比较好的可信度和代表性。

  这些调查报告向我们揭示了大学生择业的基本倾向,以下是对各报告主要调查结果的汇总:

  大学生首选择业要素的排序

  

当代大学生择业趋势解读:追求实利关注自我发展(3)

  大学生择业目标(工作单位)排序

  

当代大学生择业趋势解读:追求实利关注自我发展(3)

  大学生择业地域排序

  

当代大学生择业趋势解读:追求实利关注自我发展(3)

  从以上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生的择业观念相对稳定,比较一致,大学生所在地域、学校、所学专业及性别等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并不显著。大学生们选择职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物质因素首当其冲,如经济收入、物质待遇、工资福利、报酬、工作环境,甚至离家的远近等;第二类因素为个人职业发展因素,如个人兴趣、专长的发挥、自我价值的实现、工作发展前景、单位前景、晋升机会、发展机会、社会地位等。

  与此相一致,能够满足以上要素的工作单位和地域就成为大学生的最爱:大型国企、特别是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外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因收入高、地位高而被大学生情有独钟;沿海城市、省会城市、直辖市机会多、空间大、经济条件好而被各地大学生一厢情愿地热恋。

  大学生对就业的地域十分看重,到北京、去上海,下广州深圳成为大多数大学生的首选,不但人才短缺的西部无人问津,就连中部的大中城市也很少进入大学生的第一视野。

  例如,(2003年一项以北京地区本科生为调查对象的研究显示:有74.8%的大学毕业生首选留在北京,上海占9.4%,广州深圳5.9%,而西部大中城市在2290人中只有31人选择,占0.6%;)

  不仅北京地区的大学生如此,1999年一项针对西部地区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地域上选择上排在第一位的是东南沿海占57.5%,几乎没有人愿意留在西部;

  2002年一项针对天津等地大学生的调查显示,100%的被调查者回答最希望到京津沪渝等大城市就业,没有一人愿意到小城镇和农村地区。那么,他们是否愿意到中小企业去呢?75%的被调查者不容置疑地回答“不愿意”,20%回答“没想好”,只有5%的人表示可以考虑。

  上述调查说明,选择不是个别地区的现象,而是大学生的群体性选择。由此我们概括出大学生择业观特点:追求实利、关注自我发展、趋高拒低、随机灵活。

  [1]

[上一页] [1] [2] [3]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