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湖湘文化的人文气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4日13:32 青年时讯

  骨子里的娱乐精神

  在长沙,你不可能不贪吃贪玩——这座消费型城市体现了南方活泼的现世精神,娱乐是长沙人在财富之外一直不离不弃的生活追求。在某种程度上,长沙人是成都人与重庆人的混合体,休闲劲与斗狠劲都不缺,外地人是猜不出长沙人如何令斯文与霸蛮同时在身体里兼容并相安无事。外地人来长沙,打的经常听到的是的哥与老乡在商量晚上到哪个歌厅去玩?他们不到长沙的歌厅和酒吧玩,可能不会明白这个城市对娱乐的需求和制造是一样的火爆。长沙有全国最好的演出市场,长沙人有自己的娱乐明星,像奇志大兵,周卫星,何晶晶,他们都是本土的笑星,即使他们没有冲出湖南走向全国,长沙人也照样追他们。长沙人一味地追逐娱乐,也很会享乐,全城总动员式的夜生活,是长沙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夜晚转钟前后,其他城市多半已经入睡,街上静悄悄、空荡荡的,显得天高路远。长沙的街道上却车水马龙,韶山路、芙蓉路、八一路、蔡鄂路等主要街道的各交叉路口和诸多正在修理路面的路段,还常常塞车。

  湖南电视娱乐节目发达,“电视湘军”一时引领着中国新潮流。引领这潮流的也有些新闻含量不多、新闻价值不大却趣味横生的社会性新闻栏目,它们不时地打些小小的“擦边球”,让人耳目一新。湖南的电视台更为全国人民所欢迎、全国电视台所仿效的,则是各种大型娱乐节目。其中的名牌栏目如:《快乐大本营》、《音乐不断》、《真情》等等,龙旋风般卷起了观众的观赏和参与热情,还有《金鹰艺术节》、《超级女声》创造出令兄弟省市电视台望尘莫及的收视率。每到周末,大型娱乐栏目在黄金时段闪亮登场。长沙人似乎特别善于经营这种娱乐性栏目,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广告,弄得栏目组财源滚滚,然后,这些财源又被用于营建“模仿秀”式的“世界之窗”、“海底世界”,以硬件的形式展示出有关部门对长沙人向往高消费的生存原则的充分信任。

  语言产生幽默感

  长沙人的幽默首先来自于他们的语言,说到长沙方言,就不能不提到奇志大兵的相声,靠着一口长沙味的“塑料”普通话,奇志大兵一度杀进了央视的春节晚会。《马路情》仍将用长沙话表演,是湖南省著名笑星杨志淳创作的一个喜剧小品,这个作品追求的就是“长沙味”。毛主席那带有浓厚的湖南方言的话以及幽默的话语,相信许多外地人都记得,尤其是那句“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个伟大的幽默通过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红星照耀中国》,传遍世界,成中国人的幽默代表。

  “湖南人干什么都自信,就是说普通话不自信”——央视湖南籍主持人徐俪在《女人是一种态度》里说过这样一句话。所以长沙人说的带有方言的普通话,很搞笑的,也很有吸引力。所以用方言主持的电视节目很受欢迎,汪涵、马可主持的《越策越开心》就是一个。说到语言也不能不提到浓郁的湖湘文化之一的花鼓戏,特色剧目有《刘海砍樵》、《张先生讨学钱》的地方花鼓戏,戏中极其直白和浪漫地演绎着平民的爱情,语言的诙谐幽默、不加掩饰地尽情嘲弄着文化人的酸。

  时尚生活与超前消费

  浪漫神奇和异想天开的智慧遗传,使长沙人不断地产生赏心悦目地消费的“绝招”。在长沙人眼中会读书的人是那种羽扇纶巾、吃喝玩乐、搓麻跳舞,看起来轻轻松松就把书读好的角色。你看到的那个嚼着槟榔、无辣不香、贪吃贪玩、既要面子又能苦干、勇于跟风也勇于创新的湖南骡子,正是长沙人。长沙妹妹个个长得好看,冰雪聪明,更兼一双澄明透彻又能勾人魂魄的眼睛,很有灵气,刚柔相济,率性而为,敢爱敢恨,构成城市中一道不可或缺的亮丽风景,所以长沙的这种欲望至上、享乐至上的原则成为了时代风尚。

  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湖南人均GDP在2000年时还只是上海的1/5,这并不妨碍长沙一直以来就是一个习惯超前消费的消费型城市。长沙的繁华与时尚,不输于湘女的率性与多情。

  湖南在经济的发达、民族精英文化的开拓和创造方面,老是处于中不溜秋的状态,长沙人的聪明才智似乎转移到了追逐时潮,进行种种物质资源、精神文化资源和心理文化资源消费的生存状态。然而,一旦行动起来,长沙人仍然能为天下先,不愧为中国一绝。从中显示出一种热辣辣、活泼泼的心劲,好在生活滚滚向前,吃饱喝足、神仙般快活之后,长沙人到时候自有安排。

  湖湘的饮食文化

  餐饮和娱乐一直是湖南著名的特色,长沙的小吃是世界一绝,在长沙曾有过这样的一首民谣“杨裕兴的面,徐长兴的鸭,德园的包子真好呷!”近几年来,长沙就跟上演新节目一般,流行过牛尾巴火锅、吃唆螺、宁乡口味蛇、干锅墨鱼仔,等等,几乎每年的冬天和夏天都有饮食新风尚。曾经大街小巷挂出过“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巨幅标语,在寒冷的北风中呼啦啦地翻滚,面对此情此景,你一定会下车去尝一尝的。

  长沙人久吃成性,外地人也入乡随俗。一年四季,每到入夜时分,夜宵摊档摆得满处都是,大街小巷随处扑鼻而来的某种香味儿定会使人涎水横流。无论是黑中带白的油炸臭豆腐,还是卤得琥珀色的鸡翅膀鸡腿,更有那烫米粉、红薯粉、刮凉粉、炒粉的“粉”字系列,以及油炸面食面点蔬菜果品,无不成为食客们餐桌上的美食。外地人来长沙,长沙的朋友会带你深入民间,先到燕山街吃湖南口味的四川麻辣烫和常德津市的牛肉粉,再到南门口去吃口味虾;南门口还有一家鸭锁骨店里的东西可以在橘子洲头一边吹江风一边吃“黄鸭叫”(一种鱼)和水煮蛇,或者到狮子岭尝尝土家菜、坛子菜一条街的东西也不能错过了。最后你可别忘了到火宫殿去吃臭豆腐。印象中没有一个长沙人不是吃的行家。

  就是湖南人吃腻了的品种,在长沙也能通过重新配制、烹饪和装饰,让人领略一新。长沙人总能变换花样,吃出时尚来。有一阵子到处都是蒸菜馆,新鲜的、腌的全蒸,用六七十年代吃集体饭时的小瓦钵盛着摆满一桌子,像煞了那小生产式的大呼隆。绝好的下酒菜,绝佳的品评劣等酒的场面。如果开一瓶高档酒,自然更加意趣盎然。紧接着风行起土菜馆,诸如竹筒蒸米粉肉、竹篾烤鲫鱼之类,再加上屋顶的几串红辣椒,墙上的蓑衣、斗笠、塑料藤,煞有介事地装扮起一种乡村风味、一种野趣。随后瓦钵菜又流行起来,大瓦罐炖啤酒鸭、大瓦罐米豆腐炖泥鳅,家常菜的新做法。

  领导这类新潮流的具有民间的色彩,带一股张扬着的野性长途奔波到城郊,到四方坪去、到莆沅去,看着黄土吃土鸡,就成为一时的饮食新潮流。如果认为长沙人只有恶狠狠的逢吃便吃,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他们要吃出温馨的乡土味、放纵的现代味,却并不想吃出清苦和紧张的心理感受。在时尚中进步,在文化中不断追求,不断地创新,是湖湘文化永远的精髓。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