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谨防法律成为权力的“侍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4日13:44 云网

  又是新的一年开始了。一如近年来的惯例,又有一大批法律法规从元旦起开始实施———今年是59部;去年这个数字是87部;前年88部;2004年则达110部……

  对正处于转型期和崛起中的中国而言,无论是就确保依法治国、改善发展环境的意义上,还是在助推政治文明建设、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加快立法速度,对法律资源不断进行丰富,的确是很必要的。法律是权力的依托和根据,是权利的框架和保障,有了完善的法律,人们便会少去许多“无可奈何”及“无所适从”感。所以,虽然新法来得太多太快,快到令人有些目不暇接,但应该承认,这是构建“法治中国”的必需过程。

  不过,观诸近年来中国各地的法治实践,对于新法律法规的大量出台,另外两个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其一便是法律能否“善立”的问题。法律是对每个人都具有强制作用的支配性力量,任何一部法律一旦正式出台,便具有着巨大的权威性。正因如此,公平公正向来是任何法律都追求的品质,“立法”必须极尽其严谨。然而,在当前却有一些立法行为令人无法不产生忧虑,那便是立法的“利益倾向性”问题———由于立法的目的并不纯正,过程也不甚透明,某些“部门法”从酝酿之始,便早已经烙上了“部门利益”的胎记。正因如此,近年来出现了一种蔚为奇观的现象:有许多法律条款或其司法解释一经面世,就立即引起各界的巨大质疑。本来应该以非常严肃面目示人的法律,也便因此而被赋予了许多滑稽色彩。比如邮政法中的“普通邮件丢失不赔”条款就是如此。

  其二是法律能否“善施”的问题。

  3年前,面对开始实施的110部新法,笔者曾经在2004年1月2日的《燕赵都市报》发表题为《共享110部新法的权利“盛宴”》文章,对新法实施所能给百姓带来的福祉进行祈望。然而3年的时间过去了,毫不保留地说,笔者为自己当时曾经产生的那些热诚感到了些许的尴尬———3年过去了,民工讨薪依然艰难,拆迁纠纷依然不断,假冒伪劣依旧猖獗,环境破坏变本加厉,食品安全问题有过之无不及,权力骚扰权利的事件仍然源源不断……换言之,当时出台的那些新法似乎并未能尽展其威力———至少,百姓并未能尽享其恩惠。

  这两个方面,是面对法律资源急剧膨胀局面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毋庸赘议的是:这两种现象的发生将严重损害人们的法律信仰,近年来,一些人之所以对法律失去信心,遇事不想着去依赖法律途径———“守法”者或忍气吞声、或不懈“上访”,“不守法”者甚至干脆使用暴力解决的方式,极端事件不断发生,究其原因,大抵如此。

  当然,两者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是并不相同的,比如法律不“善立”是可以通过完善立法程序等手段预防的,而法律无法“善施”,却牵涉甚广,无论是事前的预防、事中的遏止和事后的纠偏都是重大的难题。所以,面对新法纷呈,我们在欣悦之余,尤须谨慎以待———既要防止法律“先天不足”,更要防止法律成为权力的“侍者”。

  郭之纯

  责任编辑:一丁

爱问(iAsk.com)